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
第六次改道,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头村西)决口。第五次大改道后,入淮之道,仍分为数股,主流时时变更,又六十多年,至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训治河功成,才出现了一条由汴入泗,由泗入淮的固定河道。大致即现在淤黄河。1938年的那次是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进攻武汉而下令炸掉黄河,人为导致黄河改道。历史上,黄河经历过六次改道,公元前602年,在周定王五年,黄河在今天的淇河与卫河交汇处改道,东行至四川,被与漳河汇合,后通过章武流入大海,这算是黄河的第一次改道。公元前132年的时候,黄河在此发生了决口,泛滥的洪水经泗水流入淮河,此后的十几年中,经历了数次的堵塞,但水势依旧向南分流。有记载的七次:第一次公元前602年沧州入渤海。第二次公元11年滨县,利津入渤海。第三次公元1048年北流由天津入渤海,南流由无棣笃马河入渤海。第四次公元1194年清江口,云梯关入海。第五次公元1494年淮河入海。第六次公元1855年利津入渤海。第七次公元1938年淮河入海。
黄河的几次大改道
这五次大改道是: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元城;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河决濮阳商胡埽;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以阻金兵;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分成三股,最终汇合后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重大的改道。1938年,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人为扒开花园口大堤,使黄河南泛于贾鲁河、颍河和涡河之间地带,成灾严重。这是黄河第七次重大的改道。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历史上黄河改道过几次?都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入海的?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到汉武帝以后,又经常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然而,由于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在战国时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黄河河道才逐渐稳定下来。这是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公元11年至10世纪,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我国的黄河在几千年历史当中,到底经历了几次改道?
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历史上危害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泛滥范围北到天津,南至淮河流域,总计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黄河大水,南北两岸大堤决口50多处,死亡8万人。大的改道26次(据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以“善淤、善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黄河流经9省29市,曾夺淮入海600多年,六次重大改道最终抛弃3省1市
黄河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她的上游清澈,中游却因黄土高原的侵蚀而变得凶猛。历史上六次重大的改道,如禹河故道、西汉故道,见证了黄河的沧桑与挑战。南宋-元故道及明清故道中,黄河曾夺淮入海,穿越安徽、江苏,直至天津,这条曾经的故道如今被称为"废黄河",诉说着黄河的辉煌与失落。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宋东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鲁西南地汇入泗水,夺泗入淮。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今浚、滑一带的故道,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以东南流入淮为常。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也是黄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第三次决堤改道是在王莽时期,黄河在今天的河北临漳西决口,冲向东南方向的漯川古道,从今天的河南,山东,阳谷,聊城一路又流经山东惠民等地,一直到利津才最终汇入海洋,此后有六十年的时间黄河没有在发生过堵塞决口的事情。这是历史记载黄河夺淮入海的第一次。洪水“汜郡十②,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元封二年(前109年)始予堵塞。以后的几次决口大多经过数年即被堵河复故道。这条河道稳定了四百七十五年。但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③,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
历史上黄河改道过程和特点
黄河第三次大改道,是在北宋仁宗时期,公元1048年,由于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再次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北宋朝廷也只能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大的改善。黄河第四次大改道,是在金国统治时期,公元1194年,黄河在现在的河南新乡原阳地区决口,向东流入梁山泊。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黄河以“善淤、善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简述黄河改道过程及原因如下:黄河以“善淤、善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统计,在1946年以前的几千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长江。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口的根本原因。
在本文中,我们为您介绍了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与黄河改道历史六次改道是什么?的知识。如果您需要更多帮助,请查看我们网站上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