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苏轼蝶恋花春事原文及赏析)

清心 2024-05-29 14:01:28 综合知识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1篇

苏东坡《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赏析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上片,词人写的是暮春景色,春花(当然包括杏花)嫣红消褪,芳草绿色萋萋,是写实。抬头就近瞭望:农家院落里,高出墙头的杏树,花瓣坠落,春杏呈现了雏形。“花褪残红青杏小”,开篇直描所见,是近景,又揭示了时光规律性的延续,蕴含了事物的消亡与新生。眼前的人家,高墙护院,流水环绕,时有几只春燕呢喃掠过;河畔的杨柳,随风飘下的白絮,较不久前又少了些许,即将绿树成荫。看到如此的事物变化和春光的生机盎然,词人不免失声赞叹—“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赞叹,似是上句的自我酬答,又含有多方面的深切情韵。

芳草的绿色,最为温馨,最可让人赏心悦目,人离不开绿色。上天赐给地球以绿色,让人赖以生存。只要有绿色便有希望。大自然在不停止的演变,季节在周而复始地更替,寒冬过后,春天必然来临。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人能以生存的地方,有阳光和雨露滋润,总会是芳草萋萋,充满生机!绿色足可给人以信心和希望,绿色最值得人们去讴歌吟诵。

上句“枝上柳绵吹又少”,不少人解析为词人“悲观,若有所失”、“惜春的哀情”云云,笔者不能苟同。词人看得很清楚:春风吹落的是了无根基的柳绵,而送来的却是漫山遍野的碧绿。柳绵何足惜,这碧绿的芳草,才最沁人心脾。

纵观苏轼的人生轨迹,可谓历尽坎坷,频遭打击,屡屡被贬,几经沉浮。逆境的磨砺,养成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每到一处总能随遇而安,执着地与命运抗争!“天涯何处无芳草!”言外音,透漏出苏轼情操的乐观、豪迈与豁达,实非常人所能以企及。

下片,主要是抒情。写得生动、诙谐,回味无穷。

词人行走在墙外道上,只能看到墙内秋千的顶部,荡秋千的几个女子,在墙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凭笑声可判定是女人,自然,女人们绝非在为墙外的词人而笑,词人也并不疑心是自己惹起墙内女人的笑。这样的情景,若不是亲临其境、细心地观察,是难以凭空想出的。

查《汉典》,“佳人”,三种解释:貌美的女子;理想中的人;有才干的人。这里,假若词人不是犯了约定俗成的错误—年轻女人必是佳人,则适合第二种解释。

妙在下面的两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声渐悄”的原因在于:其一,词人没有驻足不前,渐去渐远,自然慢慢从听不真切到听而不闻;其二,几个女子说笑着因故离开了秋千架。而末句,直道出词人荡漾心中的某种情感,这情感,词人名之曰“恼”,这里,只可理解为烦恼,绝不是恼怒。听不到笑声,会让人烦恼吗?不可能,所以,只能说是词人语言的诙谐,意在显现一种情趣。墙内的女人无视墙外的词人,若说这是一种无情,实在是冤枉了她们,这仅仅是词人的臆断;纵然词人是多情的,但恪守住了理智,未付诸于行动,无伤大雅,而将这种萦绕于内心的情感旋窝,坦诚直抒于词中,却鲜明地增添了词的谐趣,词人是高明的。

文人大都情感丰富。多情的词人才会有婉约隽永的词作。古往今来,女人永远是男人的一道风景线。男人若只是耳闻嘻嘻、嘤嘤之女子声,而不见其人,视觉没有得到满足,心存憾意,似有秘密可探,在其潜意识里,极欲穷其究竟,此种心理,男词人也不会例外。假如院墙低矮,或为篱笆,一般男子,见此荡秋千女子,鲜有不凝视者。举止轻薄的,或驻足呆望,或近前厚颜搭讪。如是想来,所幸墙高,若词人已得睹芳容,便不会有此词面世了。

长了一点,呵呵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2篇

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片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3篇

诗词名:蝶恋花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 ①“天涯”句:指芳草长到天边。 【评解】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蝶恋花》,代表了他词作清新婉约的一面,表现诗 人创作上的多方面才能。这首词借惜春伤情,抒写诗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上片惜春, 下片抒写诗人的感伤。面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诗人惋惜韶光流逝,感慨宦海 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艺术构思新颖,使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 人玩味的情韵。 【集评】 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 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 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消春之作。不过,作者还借“何处无芳草(知音)” 以自慰自勉。“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4篇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品鉴赏】 此作题一作“春景”。上片写暮春自然风光。从郊游少年的视角,由小到大,由近渐远地展开,极富层次感、色彩感和运动感。“天涯何处无芳草”,既是对暮春景色拓开一景,又点化游春少年的惆怅,引发下片境界。下片写自然背景中的人事:一道短墙将少年与佳人隔开,佳人笑声牵动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烦恼。自然春意与人事春情相绾合,优美地表现出在流走跃动的春之气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恋情之萌动及转瞬便迷失的怅惘。有声有色,情韵悠远,颇富婉媚绰约的风姿。是一篇天韵圆转的佳作。《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妆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蝶恋花 苏轼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 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 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作品鉴赏】 这首词以种种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伤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阑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伤春的复杂心绪。 上片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面对这“风雨送春归”、“无计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触目伤情,倍添寂寥之感。自然,蝶、莺本来不见得慵懒,但从这位少女的眼光看来,不免有些无精打采了。发端写景,下了“懒”、“慵”、“狂”、“残”等字,就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隐约地透露了主人公的心境。以下写人: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分明使人感到主人公情懒意慵,神倦魂销。无一语言及伤春,而伤春意绪却宛然目。 下片由写少女的外形象,过渡到写内心世界,点出伤春的底蕴。首句以形写神,写因伤春而懒于梳洗。以下承上刻画愁思之重。“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是说触处皆能生愁,无人可为排解。“总”字统括一切,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则心绪之烦乱,襟怀之孤寂,可以想见。到此已把愁情推向高潮。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杨花似花非花,花中身价不高,且随风飘荡,有似薄命红颜,一无依托。这里即景取喻,自比杨花,悲凉之情以旷语出之,愈觉凄恻动人。 词的结尾耐人寻味。它创造出新意境,写出了少女的消极伤感与天真大胆交织的矛盾心理,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5篇

第二首词是写给继室王闰之,王氏于神宗熙宁元年二十一岁嫁与三十二岁的东坡,相夫教子,主持家务,不妒不悍,不偏不颇,掌理苏家内务二十五年,与东坡历经了危难的乌台诗案与贬谪生涯。历经杭州、密州、徐州、黄州、同甘共苦,祸福与共,事东坡得力的贤内助,标准的贤妻良母。故此,写给王闰之的悼亡词,以佛家习俗为闰之资福,再提及苏轼三子:迈、迨、过,透过王文度的典故表明与苏轼父子天伦之乐,及与闰之之母慈子孝的模范,传达出东坡对于闰之的敬爱与感恩。而此时词作,因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对于佛家思想有了认识,与僧惠勤等人相游。及贬至黄州,对佛理钻研更精,亦影响了东坡对于情感的看法,由叙事转为怀人,已有别于〈江城子〉的悲凄之情,可见对于情感的宽解与得到佛理的慰藉,当可看出东坡此时历经波折后,人生思想转为旷达后的情操。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6篇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7篇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东坡真是词中高手。 -------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苏轼《蝶恋花 春景》的认知诗学分析 第8篇

蝶恋花 苏轼 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苏轼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
苏轼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1] 。罗幕轻寒[2] ,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3] 。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4] ,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倚,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雨后轻寒犹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怅。
枕畔屏山围碧浪。翠被花灯,夜夜空相向。寂寞起来褰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蝶恋花

作者: 欧阳修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你要解析哪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