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唐诗《松树》白居易)

清心 2024-05-28 14:04:17 综合知识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1篇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序:止淫奔也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2篇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切勿将身轻许人。

井底引银瓶 止淫奔也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 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 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女伴后园中, 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倚短墙, 君骑白马傍垂柳; 墙头马上遥相顾, 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 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 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 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 不堪主祀奉蘋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 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 亦有情亲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 今日悲差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 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这首诗列《新乐府》五十篇的第四十篇。诗前小序说 :“止淫奔也 。”意思是劝止青年男女的私自结合,通过诗人的描写,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礼教是如何凶恶地摧残青年男女,扼杀他们所向往的自由恋爱婚姻。诗中对两个男女青年从私自结合到不幸离异的悲剧作了真实的反映,揭示了造成这场悲剧、尤其是女青年不幸的根源。这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社会问题 。诗中刻画了一个美丽 、单纯、多情而又不幸的女子形象,深得人们的同情。首四句托物以起兴,以丝绳断、玉簪折来象征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结合即将成功时却又不幸中止了。所谓银瓶、玉簪都是美丽、珍贵但又极娇贵的物品。银、玉都有象征洁白美好之意,暗喻美丽的少女。引银瓶于井中,磨玉簪于石上,对银瓶、玉簪来说,都是处于极危险的境地 ,因此下文引出“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的感叹 。妾是古代妇女自称的谦词 ,她与一个男子自由结合,现在不得不离他而去,正如丝绳断、银瓶沉一样,似乎是注定要发生的。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在感叹自己的恋爱象瓶沉簪折般中途夭折后,转入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少女时代的她是那样天真烂漫,一颦一笑都显出与常人不同的风姿,人人都夸她美丽、可爱。她的鬓发象蝉翼一样美丽轻盈而有光泽,她的眉毛弯曲而细长。那个时候还不认识他,只是日日跟随女伴们嬉笑游玩于后花园中。仅用六句话,诗人就给我们刻划出一个美丽 、单纯 、可爱的少女形象和她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越是美丽的东西,当其遭到不幸,成为悲剧的牺牲品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叹惜。因此诗人在开头可谓作足了铺垫。 然而,有那么一天,女主人公在矮墙内耍弄青梅时,远远看见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公子骑白马傍立在垂柳之下。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青梅竹马大概是唐时少男少女们时常玩耍的一种游戏活动 。他们一见钟情,“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他们互诉衷肠,表白自己的倾慕之心。他发誓对她的爱情要象南山的松柏那样永不枯萎、凋谢。炽热的恋情打动了这个多情的少女,她背着父母,勇敢地跟恋人结合了。他们勇敢背离了虚伪害人的封建礼教 ,向传统的习惯势力发起了勇敢的冲击,然而 ,处在他们对立面的吃人礼教决不会善罢甘休,它像一张无形的巨网 ,向这对天真纯洁的男女扑来。“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这里,阻挠他们的自由结合的家长(大人 ),实质上就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因为不时受到闲言碎语的攻击 ,这位重自尊的女性 ,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 。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 ,慎勿将身轻许人 。”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了。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 ,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 ”,“感君松柏化为心 ”、“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 开头以银瓶 、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3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4篇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它的意境是:
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展现出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井底引银瓶》。
原文如下: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译文如下:
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于公元838年由白居易所作。在封建社会中,淫奔往往是一种自由恋爱的大胆行动,为习俗所不容,为舆论所不许。诗人因对此社会现实与习俗无奈和为表达对因自由恋爱而受到迫害的有情人怜惜之情而作此诗。
作品赏析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
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
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井底引银瓶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5篇

茶诗之中有一种“一七体”﹐这种诗体是我国唐朝的一种古体诗种﹐类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有趣的“宝塔诗”。 排列为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首句一字﹐末句七字﹐韵依题目﹐全诗一韵到底。平仄也有讲究﹐中间字数依次递增﹐各自成对。 由于这种诗体格律规范较严﹐过份讲究形式﹐因此创作难度极大﹐在浩瀚的唐诗之中显得凤毛鳞角。而天才诗人元稹的咏茶《一言至七言诗》﹐却将这种诗体运用如神﹑妙趣横生。 据《唐诗纪事》卷39记载﹐此诗是元稹与王起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宾客的名义去洛阳﹐在兴化亭送别时﹐元稹的即席诗。白居易以“诗”为题﹐写了一首﹐元稹以“茶”为题﹐写了这首。 元稹与白居易为挚友﹐常唱和。当时白居易的心情较为低回﹐思想有些消沉﹐临别之际﹐元稹咏诗劝慰。 诗人咏茶﹐起句点题﹐以后每二句为一组﹐对仗工整。诗中二三两句﹐写茶叶香﹑芽嫩﹐赞菜质优﹐暗喻好友白居易品质优秀。四五两句﹐写茶受诗客与僧家﹐实言好友深受广大诗人与僧人的爱慕。六七两句﹐写茶的外形和碾磨﹐接下去两句写煎茶及茶汤的色泽﹑形态﹐嗣后两句写诗人与茶相陪﹐情谊深厚﹐最后写茶的功效﹐夸茶“洗尽古今人不倦”。诗人巧妙地用“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几句来劝慰白居易﹐表达了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6篇

欧阳修
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
白居易 唐代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
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7篇

简介:【名称】井底银瓶【拼音】jǐng dǐ yín píng【解释】比喻前功尽弃。【出处】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乐府》:“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断;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井底引银瓶止淫奔也》白居易的唐诗鉴赏 第8篇

长篇古诗词如下:
1、《离骚》
2、《春江花月夜》
3、《长恨歌》
4、《南山诗》
5、《北征》
6、《琵琶行》
具体诗词内容举例如下:
1、离骚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体裁:【楚辞】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7]郁邑余挓[8]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3、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 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 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 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 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 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 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 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 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 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 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 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 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 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 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 蓬菜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 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