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王维归嵩山作全文译文赏析)

清心 2024-05-24 14:12:40 综合知识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1篇

归嵩山作

作者: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2篇

(1)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意对即可)
(2)①“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②“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意对即可)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3篇

归嵩山作
(王维·五言)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
闲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
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4篇

1、唐·王维《归嵩山作》
原文选段: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释义: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2、宋·张耒《初见嵩山》
原文选段: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释义:
太阳就要落山北风把云雨给吹走了,云雾散去嵩山清瘦的山峰显露了出来。



3、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
原文选段: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释义:
仙境般的光芒隐藏进了嵩山之中,神仙在那云端之上修炼。
4、唐·陈羽 《送友人游嵩山》
原文选段: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
嵩山往回走的道路似乎绕了天坛一圈,雪花的影子和风吹松树的声音使得山谷阵阵寒气。
5、唐·孟郊《洛桥晚望》
原文选段: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释义: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5篇

《归嵩山作》  作者: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  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  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  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  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  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6篇

本段文字出自清末著名学者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
由今追想未有火之先,凡肉皆生食,其有害于人而夭折者,不知凡几,且不知味。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至黑夜燔柴以御虎豹,犹后也。当夫登台传教,广播为用之时,万民之感为至粗之法。燧人去伏羲近,伏羲益发达美备耳。其创于燧人,无疑也。”尚秉和先生认为,戴庆幸为何如,真惊天动地之伟业矣。既有火则可冶金作刃及他器用。未有火之先,凡器皆以石为之,今所谓石器时代也。
试译如下:
(我们)从现在追想(在人类还)没有(学会)用火之前,凡肉都是生吃的,这对人身体有害,因此而夭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呢,而且还食不知味。等到(人类用火)烤得熟食,(原来)腥臊难闻的肉忽然变得馨香了,(原来)淡泊寡味的草木果实忽然变得甘甜肥厚爽脆可口了,(原来)冰凉的水可以烧开喝了,(原来)寒冷的居室可以(用来)取暖了。到黑夜里(又可以)燃起柴火来抵御虎豹(等猛兽的侵袭),这就如同后世一样了。当他(燧人氏)登上高台传布教化,广泛传播用火之术的时候,天下万民感觉(这不过)是最为粗略的方法。燧人氏距离伏羲氏比较近,而伏羲氏(不过是使用火技术)更加发达完备罢了。这种方法始创于燧人氏,(这是)毫无疑问的。
【注释】
1、忽:忽然。
2、脆关:就是爽脆可口之义。“关”确实不太好解释。
3、犹后:就是“同后世一样”的意思。也就是:那时候虽然用火的技术不是太完善,但是已经基本同后世(作者所处时代)差不多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7篇

展开全部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83292.htm

王维《归嵩山作》译文及注释 第8篇

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此句为王维的《归嵩山作》颔联。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颔联紧承“清川带长薄”一句而来,进一步描摹途中景色。河中水流潺潺,仿佛也似人一般有情意,跟随在诗人左右;林中暮鸟归栖,也好像在和诗人一起结伴而还。此处移情及景,把流水和暮禽拟人化,写景生动活泼。另外也体现出诗人对山林的亲切和归隐的怡然自得之情。诗人的辞官归隐正如暮禽的倦归一样,此时的诗人超然世外,寄情山林,可谓景中有情,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