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魏晋风度文章及药与酒感想)

清心 2024-05-21 20:18:51 综合知识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1篇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趁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第二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三十不学艺”。我想测试一下记忆力是否严重退化,就决定背诵一下陶渊的《归去来兮辞》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前者完成,略有所思。
一、回归山林有一定经济保障
“僮仆欢迎”、“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等说明陶公是一个小地主,可以养得起家仆,也能收些地租,否则如何生计?这说明,首先,今,即有与陶公同类者,所谓市民、文化人、知识分子,连陶公之微薄保障亦不可求;其二,该保障实不足以令人放弃“昨非”而拥抱“今是”,陶公心性高洁、高远拔俗之形象未稍有减,退一步讲,没有保障,该辞依旧可能赋得。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2篇

《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3篇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发现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4篇

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大家对这首歌应该很熟悉吧!这首歌是我的偶像张韶涵唱的,她的这首歌里有一句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这几个字很简单但给我的感受却很深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小学二年级爸爸给我报了书法班,让我去把字好好练练,还要我去我考级。当时的我什么也不懂,只知道考就考,谁怕谁啊!加油!渐渐的突然觉得这考级也不简单啊!这么多的字都认识我而我却不认识它们,悲哀啊!考级的时候怎么办啊!没办法啊!继续练字,唉,练到一半想要放弃了,妈妈过来了,给我端了一杯水,让我不要着急慢慢来,哪有什么事情一开始就会啊!叫我不要泄气,继续努力。在妈妈的安慰下终于平定下来了,拿起钢笔又练了起来。不知为什么这一练就再也没有泄气了。看着自己那工工整整的字,心里别提多高兴啊!这下不用怕在考场上会下不来了。我镇定的走进考场,说服自己不用紧张,从容的面对一切,为了能在考试中有更好了发挥自己还是练起了字。“叮铃铃,叮铃铃,请考生准备考试。”看老师一个个的发下试卷,我拿起笔就赶紧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张工工整整的字就展现在我的面前了。满怀信心的将试卷交给老师走出考场了。哇靠,自己感觉天空是那么的蓝,心情是那么的好,等待着4天后的考试结果。天哪!这4天真是度日如年啊!每一天都有紧张害怕,生怕自己考不上啊!不过今日就见分晓了。老师在讲台上报着考级过关的同学,自己在等待自己的名字的出现。啊!真的出现了,好开心啊!回到家后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自己又唱起了那首歌:“我知道,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过绝望,不去想,他们拥有美丽的太阳……”自己忽然想到创造翅膀的人是妈妈,是她在背后给了我无形的鼓励,在此我要谢谢妈妈!我相信,只要付出了总会有收获。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加油!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5篇

读过了东西总是禁不住要发些联想。如是,读过 陶先生的辞,眼前就总似有一妇人,在深闺之中哀怨。她为呆在这深闺之中找着各种借口,其实心早已不知飞到哪去了。

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是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人云亦云。我想陶先生的文章之所以能千古流传,只是因为给后人留下了“前人之言”。但陶先生的文章是美的,因为美就是美,不论它背后藏着什么。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6篇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正文: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辞的成就很高,历来为人所称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可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世事的纯隐士.由于受儒家的影响,陶渊明曾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出仕的途径,来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作者所处的东晋时期,正是军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高门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庶族寒门则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29岁出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但不过是祭酒、参军一样的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从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地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耻辱.因而屡屡辞官回乡.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为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督查属县政绩的官吏)来县,县里说应当冠带整齐,前往迎见.他叹气说:"我岂能为五斗米,这要问乡里小儿."就辞官归隐,他在回家时,写下这篇文章表明意志.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和不快如决提之水,一发不可收拾.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本应回家,但心在官位,为形体所役而不能自主 ,这是何等可悲!表明诗人已有归意.而后一层是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感到欣慰.紧接着,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作者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和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者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写了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是人生观张本.诗的结尾,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7篇

读归去来兮辞,对对作者避世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再说,中国已有一个投汨罗江以明志的英雄屈原,为什么还要强迫陶潜去做一个没意义的时代悲剧英雄?历史的轮子是滚滚向前的非人力所能阻挡的,况陶潜一人乎?且陶潜本不愿当官,为什么又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魏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第8篇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忙耕耘。陶渊明,魏晋隐士,有不世之才,但质性自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隐在民间。俗语云: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陶渊明之隐,乃大隐,有大气象,有古贤许由、接舆之遗风。晋时乱,佞臣弄权,民生苦,响马做乱。陶渊明深知踏足庙堂必衣食无忧,生计不愁,但他有不羁的灵魂,我是山中的野马,岂容你小小围栏就将我来豢养?所以,他趋身江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浊酒为佳酿,菊花做酒肴。
陶渊明之隐,与中国历代的许多隐士有不同之处。例如:姜太公之流,此人的隐,乃是抱膝待主的隐,他是入世者,只因暂时没有遇到知遇之人所以隐在山林,垂钓古溪。还有一种就是唐人王维的隐,王维的隐,多半是仕途不顺所致,并非质性如此。而陶渊明,乃得老庄真传,爷们儿我就是一个不羁的狂人,让我趋身在朝廷之下,仰人鼻息,乃是对我最大的侮辱。我宁愿在茅屋之下忍受凄风苦雨,也绝不做朝廷之上锦衣玉食受人驱使奴仆。
陶潜,笑看世人追名逐利,自己置身世外,便有一种达观的心态。但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只知道自己吟诗作对、抚琴弄竹不与白丁往来的高傲文人。他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一个不与世人往来男耕女织的理想社会。他独自在此徜徉,一枕黄粱,我已游历大千世界,心中无比舒爽。我宁愿守在此处,当午锄禾,了此一生,又有什么不可?我的世界,又怎能是你们那些往来于利网权锁里的人所能够明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