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翻译)

清心 2024-05-20 20:27:01 综合知识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1篇

题竹石牧牛
子瞻1画丛竹怪石,伯时2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3小峥嵘4,幽篁5相倚绿。
阿童6三尺箠7,御8此老觳觫9。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10。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11我竹。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2篇

行行重行行⑴,与君生别离⑵。 相去万余里⑶,各在天一涯⑷; 道路阻且长⑸,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⑹,越鸟朝南枝⑺。 相去日已远⑻,衣带日已缓⑼;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⑽。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⑾,努力加餐饭⑿。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3篇

题竹石牧牛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遗牛砺解!牛砺解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伯时:宋茂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4篇

并引:
并:合在一起、连同。
引:引子、引言,用来引入正题的话。
并引:是指把诗文连同引子一起呈给读者的意思。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5篇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赏析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赏析:1. 题竹石牧牛:l 诗题。l 题,题诗,作诗。l 竹石牧牛:画的内容,竹子、石头、牧童、牛。l 翻译:为竹石牧牛这幅画题诗。2. 并引:l 并,和。l 引,序言。3. 子瞻画丛竹怪石:l 子瞻:苏东坡。l 翻译:苏东坡画了一丛竹子和一块怪状石头的画。4.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l 伯时: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l 增:增添。l 翻译:李公麟在画面前坡上增添了牧童骑着牛的内容。5. 甚有意态,戏咏:l 甚:很。l 意态:神情姿态。l 戏咏:戏,开玩笑。咏,用诗词等形式来写景抒情。l 翻译:画面上神情姿态很生动,我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6.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l 野次:野外止宿之处,郊野。l 小峥嵘:峥嵘,高峻的山峰。小峥嵘,此指怪石。l 幽篁:幽深的竹林。l 相倚:相,指怪石。倚,倚靠,挨着。l 翻译:郊野有一块险峻的怪石,一片幽深碧绿的竹林挨着它生长。7.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l 棰:鞕子。l 御:驾驭,驱赶。l 觳觫:恐惧得发抖,恐惧颤抖的样子。借指牛。l 翻译:牧童拿着几尺长的鞕子,驱赶着这头老牛。8.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l 遣:使,让。l 砺:磨。l 这块石头我很喜爱它,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9.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l 翻译: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争斗起来,那可要使我的竹子残损了。10. 诗意:诗人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了田园生活的喜爱。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6篇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体现其特征的作品如: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请参照上述材料或你熟知的其他山谷诗,论述其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7篇

1、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我今天怎么老是要帮学生们回答呢,哎,可怜天下师者心!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阅读答案 第8篇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佑三年(1088)。
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全诗语言近于白话,但正如注释所示,其实是句句有来历,明了这些来历,不能不佩服诗人点化裁用之功。
“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