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荷塘月色朱自清清分几部分)

清心 2024-05-10 20:03:52 综合知识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1篇

展开全部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5幅画描绘出浓郁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8-10)颂春,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新”“美”“充满活力”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2篇

http://hi.baidu.com/chinares/blog/item/8f2d2b27239d5f01918f9dea.html 去这里看看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3篇

由上至下
荷塘上面 ,是田田的叶子 出水很高
叶子底下 ,是脉脉的流水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4篇

明线——行踪:家——小煤屑路——荷塘——家
暗线——情感:忧——喜——忧
第四段可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部分,按照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先静后动的顺序写作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5篇

全文分3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原因(点名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 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相思(偏重抒情)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6篇

《荷塘月色》的写景层次是先写月下荷塘,继写荷塘月色,后写荷塘四周。从里到外,由远及近,有静有动,疏密相间,把月光和荷塘融结一起。想象丰富,描写生动,高明地把比喻、比拟、对比、烘托以及通感等手法结合起来。 第四自然段写月下荷塘。描写层次是先写叶,再写花,后写清香;先写静态,但静中有动,后写动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通感,还采用许多叠字,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 第五自然段写荷塘月色。描写层次是先写月光,再月影,最后光影合写。(修辞手法)写月光,以巧妙的比喻赋予月光以质感。写月影,把塘中月色和岸边树连接在一起。又运用对比表现手法写灌木黑影和杨柳倩影。最后是光影合写,荷塘中既有月光,又有月影。再次运用通感手法,把视觉印象转为听觉印象,把光影虽班驳错杂却和谐美妙的韵味表现的生动具体。 第六自然段从里到外,写荷塘四周。描写层次是先树、次山、再灯光,最后从视觉转为听觉,写蝉声哇鸣;大体上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回到荷塘。重点是写荷塘四面的树,又侧重写杨柳。(修辞手法)用烘托手法虚写月色,最后写蝉声哇鸣,又把塘中与四周连接在一起,并以热闹的声音烘托周围的静。“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透露出一种孤寂的苦闷。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7篇

散文名家朱自清的作品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从显示生活中富于社会意义的事件出发,直抒胸襟,揭露和抨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另一类则取材于身边琐事,或写景,或叙写,借以抒发个人情怀。特别是后者,常常能够在清风淡月、引云流水般的轻描淡写中,体现他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优美缜密的艺术风格。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真实苦闷的心情。文章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所以他一个人在淡淡的月光下幽静的小煤屑路上踱着,长长的独白,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世界里,没有自己的“天地”,不那么自由,所以想在这荷塘边得到宁静与暂时的安慰。在写蝉声、蛙声之后,作者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以描写细腻而委婉见长的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极尽写景状物而委婉有致。文章又随“我”的足迹,视线的远近高低,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景物。先写月下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后尽情描绘了荷塘中荷香醉人和风戏荷叶的情趣,以及如流水轻烟的朦胧月色,充分体现出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细腻的功底。 在月下荷塘的描写中,作者概写荷塘的环境,工笔细描荷塘内部的景色,“有田田的荷叶,有零星地点缀其中的白花,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特别是微风过处,叶子宛如吹起的“一道凝碧的波痕”。不注意对大自然进行观察,是无法发现和描绘出如此细腻之处的。作者这般鲜明地描绘出月下荷叶与荷花的形、色、香,突出荷塘优美景色,文中没有提到一个“月”字,却显现出月下特有的一种素淡和柔美。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作者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又写光和影的和谐统一。淡淡的月光是静静地泻在荷叶上,整个构成了美的统一体。然后又写了荷塘四周的月色: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树”到“蝉声”、“蛙声”。这一部分写法与前面的精雕细刻不同,只有简单勾勒。近处的树,“只像一团雾”,远处的也“只有一些大意”,较之花,叶及树影模糊多了,但仍然有一种朦胧美,冷淡、寂寞,却也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哀愁。 从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散文清新委婉的艺术风格:精到细致的观察,谨严缜密的结构,朴素洗炼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描写。具有诗的意境。

荷塘月色朱自清分段分层 第8篇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