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的译文)

清心 2024-05-07 14:05:01 综合知识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1篇

展开全部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2篇

【名称】登鹳雀楼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 读 GUAN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3篇

一、《越女》 唐 王昌龄 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 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二、 《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宋 晏几道 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淩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花主。 可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三、 《北窗竹石》 唐 白居易 壹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 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 况临北窗下,复近西塘曲。 筠风散余清,苔雨含微绿。 有妻亦衰老,无子方茕独。 莫掩夜窗扉,共渠相伴宿。 四、 《送告八从军》 唐 孟浩然 男儿壹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五、 《与郑锡游春》 唐 李嘉右 东门垂柳长,回首独心伤。日暖临芳草,天晴忆故乡。 映花莺上下,过水蝶悠飏。借问同行客,今朝泪几行。 六、 《送别》 隋 陈子良 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4篇

1、原文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5篇

“登鹳雀楼”几个字的繁体字写法: ——登 ——鹳 ——雀 ——楼 王之涣的五言诗《登鹳雀楼》繁体字全文书法:1、隶书 2、唐楷 3、行书 4、草书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6篇




1. 原文: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7篇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登鹳雀楼王之涣繁体 第8篇

登鸛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