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古诗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清心 2024-05-02 14:03:59 综合知识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1篇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作品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
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鸣叫。
【赏析】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2篇

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川原迷旧国承第一句故乡杳无际.道路入边城承第二句日暮且孤征.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

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谢谢采纳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3篇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4篇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赏析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 http://www.artx.cn/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艺术中国 http://www.artx.cn/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5篇

陈 子 昂(约 659 ~ 700 )

唐 代 文 学 家。 字 伯 玉, 梓 州 射 洪 (今 属 四 川) 人。 因 曾 任 右 拾 遗, 后 世 称 陈 拾 遗。 青 少 年 时 轻 财 好 施, 慷 慨 任 侠。 24 岁 举 进 士, 以 上 书 论 政 得 到 武 后 重 视, 授 麟 台 正 字。 后 迁 右 拾 遗。 曾 因“ 逆 党” 反 对 武 后 而 株 连 下 狱。 在 26 岁、 36 岁 时 两 次 从 军 边 塞, 对 边 防 颇 有 些 远 见。 38 岁 辞 官 还 乡, 后 被 县 令 段 简 迫 害, 冤 死 狱 中。 陈 子 昂 主 张 改 革 六 朝 以 来 绮 靡 纤 弱 的 诗 风, 恢 复 《诗 经》 的 “风、 雅” 传 统, 强 调 比 兴 寄 托, 提 倡 汉 魏 风 骨。 存 诗 100 余 首,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是 《感 遇》 38 首、 《蓟 丘 览 古 赠 卢 居 士 藏 用》 7 首 和 《登 幽 州 台 歌》。 他 的 律 诗 较 少, 但 如 《晚 次 乐 乡 县》、 《渡 荆 门 望 楚》、 《春 夜 别 友 人》、 《送 魏 大 从 军》 等 五 律, 音 节 浏 亮、 风 格 雄 浑。 显 示 出 近 体 诗 趋 向 成 熟 时 期 的 特 色 和 刚健 有 力 的 诗 风。 陈 子 昂 是 唐 诗 革 新 的 前 驱 者。 其 诗 思 想 进 步 充 实, 语 言 刚 健 质 朴, 对 唐 代 诗 歌 影 响 巨 大, 张 九 龄、 李 白、 杜 甫、 元 稹、 白 居 易 都 从 中 受 到 启 迪。 但 他 在 大 力 反 对 颓 风 的 同 时, 忽 视 了 六 朝 诗 人 长 期 积 累 的 艺 术 经 验。 其 诗 往 往 质 朴 有 余 而 文 采 不 足, 有 些 诗 篇 语 言 较 枯 燥, 形 象 不 够 鲜 明。 陈 子 昂 亦 是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的 前 驱 者。 他 的 散 文 虽 仍 夹 杂 部 分 骈 偶 语 句, 但 大 体 上 质 朴 疏 朗, 接 近 先 秦 两 汉 古 文, 改 变 了 唐 初 文 风, 但 其 散 文 成 就 不 及 诗 歌。 子 昂 死 后, 其 友 人 卢 藏 用 为 之 编 次 遗 文 10 卷。 明 弘 治 年 间 杨 澄 校 刻 杨 春 本 《陈 伯 玉 文 集》 10 卷, 收 辑 作 品 较 多。 今 人 徐 鹏 校 点 的 《陈 子 昂 集》 比 较 完 备。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6篇

第二联写的是:陌生的河流、平原挡住了家乡,道路通往边远之城。“迷”和“入”写出了作者的惆怅和不舍,便显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绵长的无奈……

尾联的恨应该指的是背井离乡的遗憾

答案原创,不过我也是看过资料才懂得的~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76477.htm?fr=ala0_1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7篇

1、 此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2、 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jiao4叫)”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 恨应指的是 见不到自己的故乡而产生的心情。

陈子昂唐诗《晚次乐乡县》 第8篇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