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杜甫《石壕吏》译文)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1篇
《又呈吴郎》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
又呈吴郎
作者: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翻译: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的一个寡妇打枣,
这位西邻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
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
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2篇
我们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不为诗人由己及人,并进而置个人的寒冻生死于不顾,切盼天下寒士都能住上"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这首《又呈吴郎》,没有一个字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完全是体恤别人的困苦,但它给予人们的并不是一点廉价的同情心,而是同样博大的情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写《又呈吴郎》的时候,杜甫已经清醒地看到,纵使任随邻妇来堂前扑枣,也并不能帮助她真正摆脱苦难.而且战火不息,统治者征敛未减,只会有更多的人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深切同情,却又无法改变他们的悲惨命运,无可奈何,只有泪满长衫了.可贵的是,诗人的脉搏跟邻妇和千千万万像她那样穷苦的人民的脉搏是跳动在一起的."正思"的"思",是杜甫在"思",也是邻妇和千千万万苦难的人民在"思""泪盈巾"的"泪",是杜甫的"泪",也是千千万万苦难人民的"泪".这是这首诗的深刻动人处,也是杜甫思想和人格的伟大处.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3篇
①揭示了战乱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了双重的灾祸,表现出诗人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表面上批评那个寡妇,说她无端猜疑,实属“多事”,实际上却是批判吴郎未免太小气了些,太不会体贴穷人。
略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4篇
缘:因为
作品原文
又呈吴郎 【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解
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者用了小辈给老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却比作者小。郎是对人的爱称。
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便:就。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征求:指赋税征敛。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马:指战乱。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5篇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首句交待诗人对待西邻朴枣的态度,次句说明原因。三、四句讲杜甫自己对穷人处境、感情的细致体察及体谅。五、六句婉转地批评吴郎插篱笆,提防妇人打枣的做法。“已诉”句道出造成妇人贫困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末句写作者由眼前小事想到国家大事,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表现出杜甫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6篇
译文:草堂前打枣任由西邻,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反过来只因为怕她恐惧却要显得可亲。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您就防着您虽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贫穷到骨,我由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7篇
呈字字义
◎ 恭敬地送上去:~上。~报。面~。
◎ 下级报告上级的文件:~文。~子。
◎ 古同“程”,规划、法式、标准。
楼主所问应是1、2两条,希望有所帮助。
杜甫《又呈吴郎》译文及鉴赏 第8篇
草堂前的枣树任由西邻打枣,她是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一位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不让她变恐惧所以需要转变你的态度,变得可亲。那妇人防着你虽然是多心,但你在枣树周围插上稀疏的篱笆就显得太较真了。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
一:
诗作表达了杜甫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首句交待诗人对待西邻朴枣的态度,次句说明原因。
三、四句讲杜甫自己对穷人处境、感情的细致体察及体谅。
五、六句婉转地批评吴郎插篱笆,提防妇人打枣的做法。
“已诉”句道出造成妇人贫困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末句写作者由眼前小事想到国
家大事,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表现出杜甫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
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
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
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
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
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
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
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
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
“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