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知识

综合知识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登鹳雀楼》作者)

清心 2024-04-16 16:14:12 综合知识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1篇

登上鹳雀楼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2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呵呵。。。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3篇

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其气象毫不亚于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诗句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唐诗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诗词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 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4篇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原文]: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5篇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作者:畅当 【唐代】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登鹳雀楼
作者:吴融 【唐代】
鸟在林梢脚底看,夕阳无际戍烟残。冻开河水奔浑急,
雪洗条山错落寒。始为一名抛故国,近因多难怕长安。
祖鞭掉折徒为尔,赢得云溪负钓竿。
登鹳雀楼
作者:耿湋 【唐代】 赏析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6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7篇

一,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二, 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

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译文评析 第8篇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什么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日”这个词上。如果把“白日”理解为黄昏的太阳,那就可以理解为,依山而尽的大且圆的太阳,在暮霭的衬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紧贴山边,徐徐而下,仿佛对大地充满了依恋。它射出万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壮丽的。但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笔者认为,“白日”,写的是中午时候的太阳。因为那个时候的太阳,从颜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们感觉离我们最远的时候,也是最高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写太阳的高,但就是这样高的太阳慢慢地依傍着中条山消失尽了。这一者用太阳的高来衬托山的高,二者也写出了一个太阳动态的移动的过程。作者在思考?但继而进入诗人眼里的是“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它浩浩荡荡,滔滔滚滚。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语,黄河此刻奔流在鹳雀楼下,距离大海还有数千里之遥,但它肯定会日夜不息,跨山越水,传涧飞壑,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归宿是容纳百川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