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分享

实用分享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诗经东山原文及翻译注音)

清心 2024-05-30 18:02:20 实用分享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1篇

东山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々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2篇

展开全部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新婚甭提有多美,重逢又该美成什么样!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3篇

1、以胜利者的苦难作为切入点来描写战争的灾难。《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里没有雄赳赳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2、运用想象与对比描写战争的灾难。主人公将眼前之景与对家的想象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而眼前之景的萧条荒芜又从侧面突出了战争对民生的伤害、对家园的担忧与思念。家中的萧索与新婚时的快乐又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战争对家庭的伤害。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4篇

东山是《诗经·豳风》七篇诗中的一篇。按汉代经师的说法,是周公东征,三年凯旋,大夫为了赞美他而写的。采薇是表现征人内心痛苦的一首诗,两首诗主旨有所不同.相同点是都写到了战争.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5篇

豳风、东山[bīn fēng、dōng shān]


1. 出处
《豳风·东山》出自《诗经·国风·豳风》,是一首征人在解甲回家途中,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全诗四章,首四句重叠咏叹,构成全诗的主旋律。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每章后四句在叙事,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东山》的艺术特色是丰富的想象。有记忆的再现,有忧虑的幻想,有推理的想象。久离家乡,久别亲人,风雨侵凌,饥渴困顿,家园荒废,家人怨思的情貌刻画,令人深思。章首反覆咏叹却如一幅特写镜头,又如游丝窜起了诗中断断续续的想象,形成浑圆完美的艺术整体。
2.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  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3. 译文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听得将要离东方,心儿西飞奔家乡。家常衣裳缝一件,从此不再把兵当。山蚕屈曲树上爬,桑树地里久住家。人儿团团独自睡,独自睡在车儿下。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栝楼藤长子儿大,子儿结在房檐下。土鳖儿屋里来跑马,蟢蛛儿做网拦门挂。场上鹿迹深又浅,燐火来去光闪闪。家园荒凉怕不怕?越是荒凉越牵挂。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墩上老鹳不停唤,我妻在房唉声叹。快把屋子收拾起,行人离家可不远。有个葫芦团又团,撂在柴堆没人管。葫芦在家我不见,不见葫芦整三年。

打我远征到东山,一别家乡好几年。今儿打从东方来,毛毛雨儿尽缠绵。记得那天黄莺忙,翅儿闪闪映太阳。那人过门做新娘,马儿有赤也有黄。娘为女儿结佩巾,又把礼节细叮咛。回想新婚真够美,久别重逢可称心?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6篇

全诗四章,采用叠唱形式,抒发了返乡士卒的复杂内心世界,客观暴露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生活灾难及心灵上的痛楚,流露了广大人民尤其是从军士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心情。
诗一开头,以第一人称的口气直截了当地喊出了主人公久征在外不得归的怨愤,表现出思念家乡与诅咒战争的情绪。
“我徂东山”,极言离家之远;
“慆慆不归”,又言时间之久。
这极具时空感,又包含了强烈情感的诗句把征人一直想归而又不得归的愁苦情绪像波涛滚滚的江水一样倾泻了出来。而一旦听到可以返家的消息,主人公内心应该是有喜悦的。“我来自东”就透露了主人公由可以返乡而带来的一丝喜悦。我说“一丝喜悦”,是因为这喜悦并不会太大,决不是杜少陵那种“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下洛阳”的喜悦。而且这“一丝喜悦”刚一绽露,旋即又为阴影笼罩,正如“零雨其蒙”的天气所给人的感受一样。故云: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悲喜之情在这里异常真实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主人公历尽磨难,偶得生还,开始返乡,去与亲人团聚时的一种特有的心理活动。古人云:“大抵思家之情,在久居之处,犹或可忍;归心已动而未至,则其情尤切,故东归矣,而复言西悲也。”现代解释者多爱用唐人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来揣摩和理解这里的感情。这都是符合诗意的。《小雅?采薇》的结尾“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表达的是同样的心境。“我心西悲”的“悲”,是由对家中情况的悬想与担忧所带来的。“西悲”的内含十分丰富。主人公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想起了以往种种生活情景。有当初被迫应征时与家人难舍难分的情景,有离家后音讯断绝的担忧,有奔波这么多年才得以返回的悲凉感慨。战争无情地破坏和平生活的种种事实为他所目睹,所亲身体验。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都是相似的。主人公已经获得返家的自由了,但他好像还有顾悸。这是长期奔战带来的心理创伤。他禁不住发出呐喊: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裳衣”和“行枚”是两件普通物什,但很有代表性。“行枚”代表过去,“裳衣”代表今日和未来。朱熹《诗集传》对此解释到:“于是制其平居之服,而以为自今可以勿为行阵衔枚之事矣。”
“勿士行枚”,是对一种生活的否定。
“制彼裳衣”,是对另一种生活的肯定。
否定的是战争,是长期征战、动荡、不安的生活;肯定的是和平,是永久安宁、充满生机、洋溢着幸福的生活。
征人在返乡。途中的情景是:

蜎蜎者躅,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这里既可以理解为客观叙写,同时又当看出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有一种“比”的关系。野蚕在桑林栖息可谓得其所,而人团宿在野外的破车下则不得其所。因而这里的“比”不仅仅是一种比附,而且具有对比、反衬的效果。战争无情地破坏了人的家园,使人丧失了安身歇脚之处。没有温暖,只有彻骨的寒冷。
上为第一章。
第二章主要抒写主人公途中所见的残破凄凉景象及由此引发的感受。沿途的情景有:瓜萎挂满了屋檐也无人料理,土鳖虫满屋乱爬,蜘蛛结网已封住门户,村头田间成了野鹿任意践踏的场所;到夜间,磷火到处流动闪光……这些异常荒凉、萧索、破败的景象组合在一起,具有极大的说明性和穿透力,让人从中感受到和平是如何被战争毁掉的,幸福的生活是如何失去的。尽管路途荒寒、艰难,且夜间有鬼火闪动,但主人公并不畏惧。诗云: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思家念妻的感情压倒了一切,使他鼓起勇气,向前跋涉。
第三章是对征人家中情景的想象性摹写。由“鹳鸣于垤”引出“妇叹于室”,勾划出了一位家中思妇的形象。就像征人思念妻子一样,妻也在终日思念他,本是征人思家,却以悬想之笔,写对方的思念与哀叹,这就写出了婉曲,写出了新意。后来杜甫的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也是采用这种笔法。思念本是双向的,因而宕开一笔,从对方写起,便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立体效应。《东山》的主人公向我们倾诉:“在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妻子可以说是终日哀叹,度日如年。如今我回来了,她的悲叹生活也该结束了。她在打扫房屋,堵塞鼠洞,迎接我的到来。自我们夫妻不见,已经多年光景了。”征人的情绪已渐转为喜悦。“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是摹写征人自家院落的风物,颇有亲切感,是征人家园意识的体现。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的“三年”,不少注本都照实理解为三年,以与“周公东征,三年而归”的史实相符合。但我以为,还是以不坐实为好。“三年”应解作多年,这样才与文中的“慆慆不归”更合拍,也与诗的情感更谐和。
第四章。仍然以想象之笔,描写婚娶时的辉煌一刻,抒发征人对妻子的深厚情感。这最后一章的表达最为新颖巧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它新就新在借回忆新婚时的景况,表达一种特殊心情。《读风偶识》的作者崔述对此种写法颇有体会,他说:“此当写夫妇重逢之乐矣。然此乐最难写,故借新婚以形容之……极力写新婚之美者,皆非为新婚言之。正以极力形容旧人重逢之可乐耳!新者犹其如此,况于其旧乎?一句点破,使前三章之意,至此醒出,其善于行文者。”这种理解是有道理的。主人公多年的戎马生活结束了,心中又燃起了重新生活的欲望和构想。当此之际,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最亲爱的人——自己的老婆。想妻子自然想到了她最光彩照人的一刻。这里以四句诗描绘新婚景况,对全诗而言,笔墨不算少,但作者又能做到有节制,故抓取了最有代表性,给征人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了“皇驳其马”、“亲结其缡”和“九十其仪”这样三个场面和细节,这便写出了个性和特色,把一对新人当时的热闹、欢乐气氛烘托出来了。结尾两句最妙: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妻子在结婚时非常生动美丽,那么,久别重逢之时,她的面貌又该如何?她的皮肤还是那么光洁吗?她的脸上出现皱纹了吗?她是美丽依旧呢,还是因岁月的风霜而发生了改变?作者没有具体说,诗已经结束了,而他的所思所想,他那丰富的心理活动,都包含在这“其旧如之何”的一问之中了。
对结尾两句的含义也有不同理解者。如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言东征之归士,未有室家者,及时而婚姻,既其美矣。其旧有室家者,相见而喜,当如何邪?”这里,朱熹把作品反映的征人理解为群体:有已婚者,有未婚者,现在都准备回家了,未婚者想象自己该迎娶新娘了,而已婚者则想象自己的旧人是否改变了模样。目前,这种理解为多数人所不取,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破坏了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统一性。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理解为个体,个体的特点写得非常鲜明,同时其意义却并不局限于个体,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东山》一诗,在艺术表达上具有令人称道的特点和成就。首先,它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如第一章中蚕虫的众聚与人之独行的对比,第三章“鹳鸣于垤”与“妇叹于室”的衬托;开头“我心西悲”之愁绪与结尾婚娶的欢悦构成对比,现实中的“独宿车下”与想象中的夫妻重逢形成反衬等,都是十分明显的。正如崔述《读风偶识》中所说:“不写未归时之苦,不见既归后之乐也。”“前两章纯用反跌,文势极佳。”
其次,《东山》诗典型地体现了《诗经》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全诗四章的开头四句完全相同。这种反复咏唱,不仅仅是韵律上的反复,而且是情感的反复与深化。“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反复出现,也同时佐证着现实中是一种荒寒、孤独的暗格调,而温暖和团聚只存在于征人的想象中。
第三,本诗写征人思妻,反从对方用笔,这种写法在《诗经》中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和有意义的,它对后代诗人的写作自然要产生影响。前面解释中,已提到杜甫《月夜》的笔法与此类似,这里不再多说。
从外,移情于景,见景生情,以及根据抒情主题的需要选取典型材料的做法,也都是本诗表达上的特点,值得在反复含咏中细细体会,也值得学习借鉴。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7篇

《诗经·东山》的抒情艺术:叙事抒情。
这是《诗经·豳风》七篇诗中的一篇。按汉代经师的说法,是周公东征,三年凯旋,大夫为了赞美他而写的。这篇抒情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体现具体环境经历中的思想感情的。

诗经东山原文及赏识 第8篇

第一段描写了战士行军途中的艰苦,“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远离家乡,思念故园)“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隐身桑林荒野中,夜晚独自宿在车下)。
第二段写自己出战后思念家乡,想象自己的家会变得荒凉颓败,但是即使“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燿宵行”,还是“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第三段是想象自己的妻子在家思念自己,叹着气,打扫屋子,只是盼着“我”把家还,而“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第四段描写自己回忆当年妻子嫁给自己的情景,母亲为她戴上佩巾,成亲仪式盛大,新婚的时候“孔嘉”,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全诗充满对家乡的思念和亲人的挂念,而导致主人公产生这些牵挂的正是永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主人公长年累月不能归家过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