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分享

实用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

清心 2024-05-29 13:07:15 实用分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1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2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扩展资料
一、古诗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白话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3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②《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③黄沙:黄沙岭,在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④别枝:旁枝。 ⑤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简析】 词的上片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 云小雨,天气的突然变化,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上下片都写的情真 景真,笔调轻快,是一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4篇

1、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2、原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3、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5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

郭薇娇

引入:

(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
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
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选自
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
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为了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005
年我校承担了
《古
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这一市级课题,
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
《魅力经典丛书》
(课件:校本教材封面)
,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
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间,
这套教材几易其稿,
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
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短短几十个字,
却为我们营
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
园诗作之一。
它语言自然朴素,
一改辛词豪放不羁,
金戈铁马的气势,
以清新、
带着泥土的芳香,
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笔触轻快活泼,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学情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张家口市宣化区东二道巷小学

郭薇娇

引入:

(播放录像)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区东二
道巷小学的教师郭薇娇。
您刚才看到的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选自
我校校本教材中的课文: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不但是汉语
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
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为了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005
年我校承担了
《古
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这一市级课题,
并策划编写了这套校本教材—
《魅力经典丛书》
(课件:校本教材封面)
,开设了古诗词课,从此,
我们的学生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几年间,
这套教材几易其稿,
而大家熟知的这首宋词却一直得以保留,其主要原因在于

从这首词
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短短几十个字,
却为我们营
造出一个清新可人的夏夜无眠的意境。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田
园诗作之一。
它语言自然朴素,
一改辛词豪放不羁,
金戈铁马的气势,
以清新、
带着泥土的芳香,
让我们看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笔触轻快活泼,
使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祖先留下的高
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词名篇,
以精炼的语言深刻地反映
了当时的生活,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这对于
对本词来说,
面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着工业文明的成果长大的孩子
们,
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我想,
引导孩子充分想想诗词的意境,
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进
而理解诗句的仿佛内涵,
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感情,
这不失为一种较
好的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6篇

我们学习《诵读欣赏》中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谁来说说作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7篇

忽见的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这里运用的是倒装句。先说结果,再说过程。以先后的顺序是:路转溪桥忽见旧时茅店社林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设计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的形状和颜色判断哪种云会下雨。
2.能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几种云,知道哪种云可能会下雨。
2.知道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知道怎样使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研究和制作雨量器。
2.愿意和雨水亲近,体验大自然的感觉。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大的塑料瓶、胶带、蜡笔、剪刀。教师准备喷壶、白纸。
三、教学过程
1.从观察自然界的云朵引入教学。通过观察云朵,思考:什么样的云会下雨?讨论:什么样的云会下大雨,什么样的云会下小雨,什么样的云不会下雨?指导学生了解积云、卷云、高层云一般不会下雨;积雨云、云层云有可能会下雨。
2.怎样才能知道一场雨下得有多大。学生根据经验或者感受,也许不能准确描述一场雨到底下得有多大。因此,要引入雨量器的概念,使学生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科学仪器。
(1)讨论本地一般雨下得有多大?鼓励学生说出他们是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的雨量的概念,如看水花和积水等。
(2)介绍用小尺、刻度来测量雨的大小的方法。讲解雨量器是用来测量雨的一种工具。
(3)对照教材上雨量器的制作方法,了解制作过程;教师演示如何将胶带贴在塑料杯上。
(4)讨论为什么在有的雨量器的底部经先倒进一些水。
(5)学生把刻度贴在杯子上后,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6)把学生带到选好收集雨的地方,模拟雨云用喷壶向每个学生的雨量器里“降雨”。
(7)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当学生带着他们的雨量器回教室的时候,提醒他们走路时要小心,免得溅出“雨水”。学生应该把他们的雨量器放在一个平坦桌面上,在与眼水平的位置上读出降雨量。
(8)指导学生回家用自制的雨量器测出下一次下雨时的雨量。
四、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