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实用分享

实用分享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听弹琴刘长卿为什么今人多不弹)

清心 2024-04-30 17:07:16 实用分享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1篇

【原诗】 听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赏析】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2篇

表达了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也许是这个答案!……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3篇

“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4篇

此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听弹琴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5篇

听 弹 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一、二两句表现了琴声怎样的特点?结合诗句赏析。
泠泠”,表现了琴声的清越;“松风寒”,以风入山林暗示琴声的凄清,以及风来松下的肃穆之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①对比,托物言志;②古调虽好,今天多不弹,两相对照,表现一种与流俗不合的志向以及诗人孤芳自赏的情操。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6篇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听弹琴
唐 刘长卿
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7篇

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林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诗文解释】

七弦琴上弹奏出清幽的琴声,静静地听就像寒风吹入松林那样凄清。虽然我十分喜爱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弹奏的不多了。
【词语解释】

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诗文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诗人静听弹琴,描写弹琴人高超的琴艺,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慨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全诗有感而发,叙事寄情。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虽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赏析:全部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①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②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
傍晚时分心情郁闷,于是驱车来到京都长安城东南的乐游原。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从古至今人们多认为意思是:“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何满子
张祜
古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赏析:【注释】:
1、故国:指故乡。
2、君:指唐武宗。
【译文】: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
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
【赏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听弹琴刘长卿赏析 第8篇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简析:“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名贵的琴。 开头两句把这位音乐家写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钦慕。“挥手”是弹琴的动作。嵇康《琴赋》:“伯牙挥手,钟期听声。”“客心洗流水”一句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见《列子·汤问》);“馀响入霜钟”一句也用了典,“霜钟”语出《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点明时令,与下面“秋云暗几重”照应。“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之后,余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话,苏轼在《前赤壁赋》里用“馀音袅袅,不绝如缕”来形容洞箫的余音。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特点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 这首五律写的是听琴,听蜀地一位法名叫浚的和尚弹琴。开头两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说明这位琴师是来自四川峨眉山下。诗一开头就说明弹琴的人是自己的同乡 。“绿绮”本是琴名 ,汉代司马相如有一张琴,名叫绿绮 ,这里用来代指名贵的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简短的十个字,把这位音乐家表现得很有气派,表达了诗人对他的倾慕。 三四句正面描写蜀僧弹琴 。“挥手”是弹琴的动作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两句以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使人如闻这极其铿锵有力的琴声。 “客心洗流水”,这一句就字面讲 ,是说听了蜀僧的琴声,自己的心仿佛被流水洗过一般地畅快、愉悦。但它还有更深的含义, “高山流水”的典故,诗人借此表现蜀僧和自己通过音乐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交。“客心洗流水”五个字,很含蓄且自然,虽然用典,却毫不艰涩,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语言技巧。 “馀响入霜钟”意思是说,音乐终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绝,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 。清脆、流畅的琴声渐远渐弱,和薄暮的钟声共鸣着,这才发觉天色已经晚了:“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发现不知不觉中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李白这首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在于除了“万壑松”之外,没用别的比喻形容琴声,而是着重表现听琴时的感受,表现弹者、听者之间感情的交流。其实,“如听万壑松”这一句也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诗人从琴声联想到万壑松声,联想到深山大谷,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