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1篇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 思想感情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2篇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3篇
(1)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2)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3)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从军行 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5)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从军行 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从军行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4篇
作者背景
见《出塞》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5篇
诗词小筑为您解答: “听不尽”本是赞美之意,然与“乱”和“愁”二字相互呼应,则带着些许哀怨和叹息的意味。琵琶曲婉转而悠扬,奏出了从军人心中思乡的“愁”,所以爱听,却又不敢听。曲虽尽,心愁却未尽,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背井离乡的从军者内心的那种久戍思归的愁苦。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6篇
报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动地风声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 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7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从军行王昌龄其二意思 第8篇
(1)同意。新旧两字将年华的消逝表现出来。表明诗人在边疆所待时日很长,年复一年,为抒发哀愁埋下伏笔。 (2)所选景物是反映边愁的理想景物,长城更是反映诗人所在地。使哀愁有空间上的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