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杨炯简介(相如琴台作者简介)

清心 2024-10-07 10:00:20 生活知识

相如琴台作者简介

卢照邻,字升之,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自号幽忧子,出生于幽州范阳,现今位于北京大兴县。他与王杨炯、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卢照邻才华横溢,精通诗文,但他的仕途却充满了坎坷,一生饱受悲苦的经历。他曾因某些事件被捕入狱,但幸运的是得到了友人的搭救,得以幸免。司马相如琴台原文: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相如琴台原文: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作者:岑参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琴台》这首诗,是杜甫游览司马相如旧址所写的五律: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这是一首平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二文”部的五律,平仄正确,格律严谨。司马相如作为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文人,长于辞赋,精通音乐。

咏鹅的作者简介

骆宾王,唐代诗人。《咏鹅》是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咏鹅》的作者是骆宾王。骆宾王(约640年~约684年),字观光,又称骆临海,婺州义乌人,中国唐代官员、文学家、诗人。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约在唐高宗显庆(656年~661年)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历仕朝中及四川。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夏,贬临海丞。后人因之称其为“骆临海”。咏鹅的作者是骆宾王。《咏鹅》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骆宾王,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与王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咏鹅》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骆宾。骆宾王(约公元619年—约公元687年),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从军行作者简介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王昌龄(698—,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司直。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698—,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从军行的作者是杨炯。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常山郡公杨初曾孙,与王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聪敏博学,文采出众。显庆四年(659年),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上元三年(676年),参加制举,补为校书郎。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

梅作者简介

梅的作者:王安石梅花/梅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字巨山,唐代赞皇县人。隋内史侍郎李元操曾孙,少有才志,20岁举进士。初为安定县尉,累迁给吏部尚中书令。李峤刚直廉正,因触忤武后,贬为润州司马。后召为凤阁舍人。一生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曾反对武则天在洛阳白司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武后采纳。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王安石,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出生于北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逝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小字獾郎,曾封为荆国公,世人尊称其为王荆公,又以临川先生之名广为人知。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介绍了杨炯简介和相如琴台作者简介的知识,并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