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杜牧《赠别二首》)

清心 2024-05-28 18:03:30 生活知识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1篇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品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2篇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3篇

春风十里,意思是指(扬州的城里)歌楼的繁华。该词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其一》。
《赠别·其一》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扩展资料:
此诗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4篇

《赠别·其一》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杜牧独独选用豆蔻花入诗呢?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次是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后来好些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个意思。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5篇

杜牧《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6篇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 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 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 ,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 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 无情”。“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 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 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 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 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 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说“却似 ”,又正道出这“无 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这“多情”与 “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 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 ”,樽前相对,为 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 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 然是无言相对 ,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但这种 “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惟觉”二字于无 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正面描绘别夜离情,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但诗人 反而绕开,借离筵蜡烛来侧面表现离伤愁绪。这两句 的好处在于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 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筵上点着蜡烛,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赋实;由蜡泪联想到离人伤别 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有心”惜别,并以 前者隐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 格化 ,赋予它人的感情,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旨意、 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 分清是借物寓情还是直接以物拟人了 。“蜡泪”一般 比喻惜别伤离之泪,如庚信《对烛赋》 :“铜花承蜡 泪。”李商隐《无题》:“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 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 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7篇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4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赠别 其一》译文及赏析 第8篇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