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对联汇集 (祠堂对联100条)
祠堂对联汇集 第1篇
节庆习俗
1、春节吉利
大年初一临晨,要按照黄历规定的时辰“开大门”,即燃放烟火和鞭炮,祈求“开门大吉”;早餐一般都吃素斋,饭后全家人备好香烛鞭炮,选择信奉的庵庙给菩萨拜年,一路见面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利话语。初一亲戚朋友之间不拜年,一般参加官办的团拜活动或文娱活动。原弋口、梅口等地盛行初一“吃喜酒”习俗,即上年有喜事的人家都会主动温酒、炒菜送到公祠里,祭祀祖宗后,分给村里老人们享用。
大年初二起,拜年活动开始。传统有“正月省亲”,即上年有归亲嫁女的,都在这一天请婿郎,并请正亲好友作陪,新婿郎上门要带冰糖、红包等礼物(寓意甜蜜、幸福),岳父岳母要回赠毛巾、粉干、豆子、加码红包(寓长久,有后、吉利之意)。走亲访友也是拜年的一项重要内容,老习惯走亲戚要带糖包、礼包等,亲戚家里会煮粉干、鸡鸭以及水酒招待,小孩吃不了的鸡鸭腿还要包回家,整个春节迎来送往,十分热闹。男人拜年会到元宵前,十六“开正”后,轮到女人走亲戚。
此外,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农家早晨都会备好五斋五果、香烛鞭炮来敬奉。
2、接春纳财
立春,为廿四农事节气之首,昭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泰宁人民历来重视这个日子,称之为“春财日”。春财日与大年初一一样,也得吃素讲吉利话。每家厅堂要贴大大的“春”字,下面贴红纸书写的“迎春接福”、“春到吾庐”、“福随春至”、“四季生财”等吉庆话语,厅堂前设置桌案,点燃香烛,摆上供果、酒茶之类。酒茶要斟满,意寓“春满”。还要摆上一个花瓶,插枝盛开的梅花;也有摆放冬笋、大蒜、青菜的盆栽,立春时辰一到,便到大门外点燃鞭炮,将“春”迎进香烟氤氲、烛光辉煌的厅堂上来。此时此刻,山城上下万炮齐鸣.响彻云霄。还有人拿起斧头将所有的板壁、庭柱敲打一通,寓意任意挂钉而不犯忌。
3、元宵闹灯
正月十五过元宵,泰宁又叫“过上元”。正月初五起就有闹灯习惯,但是上元是普遍的闹灯日子,不论城里还是乡村,不论是龙灯、桥灯、花灯、鱼灯还是小孩子的线香灯,都要竞相登场表演一番。家家门上挂红灯,小孩手上提着灯,人山人海看闹灯,故元宵节也称“灯节”。农村元宵节,除了跟过年一样大鱼大肉,多数人会煎烤糯米糍吃。过完上元节,过年就算结束了。俗话说:“食了煎巴糍,巴掌去层皮”、“食了上元糍,各人打想头”,该上工的上工,该外出的外出,逐渐恢复平日的生活状态。
4、庙会包糍
农历二月初四,是朱口、龙湖一带庙会的日子。旧时朱口这一天,太平、隆盛、崇德、福善、长寿、文明、忠义、兴贤八坊,各自迎祀坊里庙中的土地、妈祖等菩萨。每家每户都要出花灯跟随本坊菩萨游坊。八支迎神队伍汇聚朱口街巷,加上来朱口看灯的亲朋好友,真是人山人海,花灯如海人如潮。迎神结束,到庙里每盏灯有一份或半斤、或四两的粳米糍。这些粳米糍是上年有喜人家捐助的礼品。朱口、龙湖、许坊、官田一带,二月初四这一天,又是集中做暖菇包子、包糍的日子。这一天,家家有宾客,户户摆宴席,不分亲疏,哪怕是陌生人里的民夫走卒、街头乞丐和流浪汉等,都是客人。客人告辞时,主人家会以若干包糍相送,让其家人共同分享。
5、观音诞辰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观音菩萨是泰宁人民家喻户晓的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又是佛国诸多菩萨中仅有的几位女性菩萨之一,其受欢迎的程度堪比佛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的生日,每年有三天,即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修行的日子,而九月十九则是她坐化升天成为菩萨的纪念日。这三天都是佛教徒的斋戒日,但在民间却只把二月十九当作节日来过。二月正是春回大地、草木复苏的季节,田头的野菜刚刚萌出新芽,人们相邀采集一种名叫“暖菇”的野草,制成暖菇包,馅料或甜或咸,味道鲜美。这是在闽西北一带独有的风俗。
6、清明祭祖
清明是泰宁城乡民众极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的节庆活动有三项内容,一是宗庙祭祀,二是扫墓,三是新生人丁登谱。前两项内容都与祖先有关,即俗话说的“三月寻祖”。宗庙祭祀是一种以宗族为单位,在各自的祠堂中举行的集体祭祖活动。旧时城关地区祠堂甚多,据民国县志记载,有陈、江、涂、李、邹、梁、邱、卢、欧阳等十几座之多,祠堂的建筑是很恢宏气派的,大都是三厅九栋,斗拱重檐,占地面积也都在七八百甚至上千平方米以上。祠堂祭祀每年两次,一曰“春祭”,于清明日举行,一曰“秋祭”,时间是八月初一,其中以春祭最为隆重。宗庙祭祀由各宗姓族长主持。清明前一天,就要派人宰杀猪、牛、羊三牲醴品,打扫祠堂,擦洗祭器。醴品力求丰盛,祭器务必洁净。到了祭日清晨,合族60岁以上男子及有功名的人(民国以后改为小学毕业以上学历的人)都得梳洗整齐,早早来到祠堂门前恭候。然后按字派顺序鱼贯入祠,肃立两侧,在主祭人的指挥下依次向列祖列宗行三叩九拜礼,敬献祭酒及各种食品,最后诵读祭文,焚烧祭文、冥纸。祭祖仪式结束后,中午合族会餐,凡属该族裔孙,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均可入席就餐,连出嫁的女儿也不例外。饭后按人头分发猪肉、糍果(名叫饮福,意为接受祖先的赐与)。饮福除每人领取一份之外,凡有功名顶戴(民国以后改为完成一定的学业)者或年过七十的老人还可以多领一份,以示尊老敬贤。宗庙祭祀的经费开支在“醮田”的地租收入中列支(醮田系宗族集体所有的田产,由族人按房轮流管理,轮流收租,其租谷收入就是专用于支付祠堂、祖坟的修缮和祭祀活动之费用的。旧时,泰宁醮田的数量很大,据1951年土地改革时统计,总数为9.5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7.2%)。
清明节的第二项活动是祭扫祖坟。凡宗族内的远祖坟茔,都在清明这—天由宗族的管事人分派族内青壮劳力分头祭扫。各户近亲的坟墓则由各户自行祭扫。扫墓的时间不限于清明这一日,自清明开始,到谷雨结束前的半个月内均可。扫墓时先将坟墓周围的杂草劈除干净,并在墓墩上培添新土,然后摆放供品,点香烛,放鞭炮,化纸钱,行跪拜礼,挂纸钱等。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杜鹃花开,也是踏青春游的好时机,扫墓结束后顺便采集山花回家,以寓吉祥。通过清明节对共同祖先的纪念,使那些平日因家长里短而叔侄不睦的人产生一种无言的羞愧,从而起到了敦亲睦族,维系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
上谱是凡上年族内出生的新生儿,也要在这一天将姓名、出生的月日时辰报告宗族的管事人,由管事人登记进—个名叫“余庆谱”的簿子上,作为下次续修族谱的资料。
除上述活动之外,旧时还有清明“义祭”的习俗,义祭每年春秋两祭,时间在清明和农历八月初一日的傍晚,地点在厉坛。厉坛的设置很简单,立一块刻有“义祭坛碑”的石碑即可。城关地区的祭坛有北门城门口,西门城门口及五里亭、东门梨咀角外等好几处。义祭按姓氏轮流值祭,(小姓则几个姓氏合起来值祭)义祭的对象是孤魂野鬼,仪式也就是摆供品,烧香化纸,打躬作揖而已。
7、端阳裹粽
端阳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又称端午,本地人叫“午节”。泰宁城乡普遍有包粽子、悬蒲艾、挂香袋、饮雄黄酒、采五节茶等习俗。城区的每年端午期间还有赛龙舟活动。泰宁的粽子是四角菱形的,做法是用草木灰碱水将糯米浸泡发涨,用竹叶包裹起来再用棕丝缠扎。入锅煮熟后,色泽金黄,芬香扑鼻,而且能保存较长时间不霉变。讲究的人家还有在糯米中掺入红米豆、黑豇豆、花生或猪肉等料,如果吃粽子时再蘸上豆砂白糖,那就更为香甜爽口了。
家里有采集艾枝、葛叶和菖蒲叶扎成一束,悬挂门上的习俗,菖蒲叶束形同宝剑,据说可以驱邪。旧时联对云:“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千邪”,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雄黄酒用白酒冲雄黄调成,每人啜一小口而已,有人还用它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王’’字。意思也在于避瘟驱邪。香袋是—种用各色布头、丝线缝制而成,中间还包上一个樟脑丸或蒜头的一种工艺品,让小孩悬挂于胸前,也能避邪。香袋色彩艳丽,样式繁多,有绣球、角黍以及小猴、小狗、小鸡等动物造型,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
五节茶以在中午的午时采集为最佳,原由是端午节的节气是在午时。在采集时,把车前草、葛藤、金银花、凤尾草等中草药,甚至砒霜叶都可以入药,名叫“午节茶”,据说晒干后可以治百病。
龙舟竞渡是旧时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的一项体育竞赛盛事。竞渡以“图”为单位编成参赛组。从每年的端午节开始,至农历六月初六结束。龙舟于四月廿八日下水,下水时要到河边各埠头点香烛、烧纸钱,举行一次简单的祭河神仪式。然后是对龙舟进行修理,划船队员下船试划热身等准备活动。到六月六日竞渡结束时,还得到河边埠头烧香烧纸钱,举行一次“谢神”仪式,感谢神灵庇佑,使本次比赛不出事故,胜利结束。比赛前后历时一个月,如果天不下雨,天天都要比赛一番。赛时,两岸人头攒动,锣鼓声、鼓劲呐喊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溪里扒船,急煞岸上人”的俗语皆出自于此。每图的群众都十分关心自己的胜负,当看到本图的龙船先出桥孔,立即点燃鞭炮,以示庆祝,还有人自动掏钱买好猪肉,站在南桥下等候,等本队获胜后,即将肉扔到船上,犒赏本图队员。龙船赛罢一个月后,才从水里抬上岸,卸下龙头,妥为保管,龙身抬到庙里存放,青龙抬到妈祖庙,黄龙抬到水南的定公庙。
8、六月晒阳
“数月数、晒狗牯”(六的方言音同“数”,与“牯”谐音)。说的是农历六月初六日这天给小孩洗澡,把小孩说成狗牯,包含希望孩子象小狗一样健壮、一样命贱好养的愿望,如同给孩子取乳名“奶狗”、“狗崽”之类的用意一样。这天给孩子洗澡水与平日不同,是用中草药熬成的,常用的中草药有蛤蟆藤、鱼腥草、金银花等几味,另放入—枚鸡蛋。水用于洗澡,鸡蛋给小孩吃。用中药材给小孩洗澡有强身健体、清凉皮肤、驱除暑气、防止生痱子、疖子等作用。这一天还有曝晒衣服、书籍、药材等习俗,防止生虫霉变。
9、七夕过桥
七夕即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城关地区有“乞巧”和过“七星桥”的习俗。传说七月七日夜晚是天上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泰宁街上出售一种“乞巧饼”,实际上就是米粉糕,即将炒熟的米粉掺上白糖,拌匀后放入模具中压成,造型有和合二仙、大肚弥勒两种。晚饭时分,将“乞巧饼”摆在案桌上方,点燃香烛,儿童跪在案前背诵“乞巧文”,内容为“伏以,天上双星会,人间七星临,学童恭乞巧,愿祷赐聪明。XX年七月七日,学童XXX谨告”。背诵乞巧文后,乞巧仪式便告结束,整个过程相当简单,很适合儿童的特点。
过七星桥是中老年妇女的活动,传说七夕之夜过七星桥能够祛灾度厄,所以每年的这一天,都有四乡数百名妇女自动集中到县城。到了晚上,南门外的利涉桥中央,便摆放了一个插满线香的石制大香炉,数百名妇女每人手中拿着一串佛珠。围成一个大圈,边走边诵经文。这些妇女大多已经缠成小脚,每次都要走一个多时辰(约两三个小时),一个晚上走下来,人人腰酸背疼。过七星桥这天夜晚,桥上桥下站满围观的人群,桥北侧还排满了小吃摊点,有煮粉干、丸子、绿豆汤、发糕等等。这些小吃全是摊主为积阴德、消灾去祸施舍给行人的,因此全部免费供应,任人品尝。
七夕之夜还有一种类似扶乩的活动,称“请七姑娘娘”。“七姑娘娘”应为“戚姑娘娘”,因“七”、“戚”同音而讹。戚姑娘娘即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戚夫人与刘邦的原配夫人吕后不和,刘邦死后,吕后便逼她服下哑药,又挖去她的双眼,薰聋她的双耳,砍去她的四肢,扔到厕所里去,戚夫人死后被上天封为厕所神。方法是取竹篮—只,上面盖块黑布,由两位女孩子扶着,扶篮的女孩子口中念念有词:“戚姑娘娘戚姑星,初一十五点香灯。香灯点到哪里去,点到石宝山上去。石宝山上一包针,一包线,请你戚姑娘娘下来穿针线,穿得快,骑花马,穿得慢,是留人,上是玻璃瓦,下是砖铺地。……”稍待片刻,竹篮开始微微抖动,表示戚姑请到了。这时,人们便可以提出某个问题,如果竹篮点头,则表示肯定;如果竹篮晃动,则表示否定。由于竹篮只能表达是或非的判断,人们所提的问题也只能限于简单的是非有无等范围。这种活动信则有,不信则无,即象巫术迷信,又象一种游戏。
上青、新桥的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过“七星桥”的习俗。与昔日城关妇女大同小异,只是永兴村在白天,三南村在临晨12点。过“七星桥”的唱词为:“双手拨开风流路,双脚踏了七夕桥,木做栏杆石做桥,桥上是一路香,桥下是一路水,红灯蜡烛照金桥,桥头修好公,桥中修好子,桥尾修好孙……”
10、中元祭祖
中元节为七月十五日,俗称“月半”、“鬼节”,这一天家家都要举行祀典,追荐先祖的亡灵。中国是个讲究孝道的国度,“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人们不仅有赡养、孝敬健在父母、长辈的责任,还要定期祭祀崇拜死去的列祖列宗,以体现慎终追远、报本返始之情。对祖先的祭奠除清明节举行的墓祭、祠祭之外,到中元节还要进行一次家祭。中元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一种祭祖仪式,地点在各家厅堂进行。泰宁城区家家厅堂都设有供祀神祭祖用的神龛,神龛奉三块神主牌位,中间一块最大,奉“天地君亲师位”和“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太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位”,右边奉“福德土地正神”,除上述各家相同的神祇外,左边还有一块“X氏昭穆神主”,供奉的是各家独自的历代祖先。
民间认为:七月十五这天,各家祖先的亡魂都要回到家里与子孙团聚,所以家家都得举行隆重的祀典以示迎接。祀典分二次进行,一次在清晨。传说这一天,祖先的亡魂要到杨州去赶墟,于是家家都在天刚亮时便陈列好果馔供品,焚香点烛烧纸钱,让祖先早早用过早饭带上纸钱好赶路,到墟场抱一个男孩回来传宗接代。如果去迟了,男孩都让人抱光了,便只好捡个女孩回家。旧时重男轻女,于是家家都竞相提早开饭,唯恐迟于邻人。第二次祀典在傍晚进行,再次上供鸡鸭鱼肉等荤素菜肴,烧香点烛焚化纸钱,犒劳辛苦一天赶墟回来的列祖列宗。这天晚餐,饭桌上的菜肴也十分丰盛。上青一带人家“七月半”的晚餐,各家各户都会请姑姑、姐姐等女辈共进晚餐,据说姑姐们到娘家吃了“七月半”这顿晚饭,死后魂魄不会被娘家饲养的狗咬或猫赶。晚饭后,人们还要到街头巷尾插香点烛,烧纸钱,赠送冥钱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受用。
11、中秋团圆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泰宁城关人更讲究,流行吃中秋月饼。每年节前半个多月,城区的糕饼店铺便不失时机地生产出各式各样的月饼,推向市场。花色繁多,琳琅满目。人们竞相购买月饼,除自己吃一部分以外,更多的还是用于亲友间的相互馈赠,用以表达良好的祝愿之情。此外,还要杀猪,干鱼塘,准备—桌丰盛的晚宴。近年来,泰宁县还要举办中秋赏月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
12、重阳敬老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过去,重阳节在泰宁不太盛行。泰宁俗语“有钱过重阳,没钱烧火享(享:泰宁方言,烤火的意思)。”意思是重阳节是有钱人家过的节日,没钱的人家因为天气转凉,只能围在火炉旁烤烤火。重阳除了登高避祸消灾之外,还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还有高寿的意思,所以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旧时,城关也有士绅于重阳节登上“杉阳八景之—”的东门旗山亭聚饮赛诗之雅兴,小孩则制纸鸢在操场放风筝玩。1989年,国家将重阳节定为孝敬老人的老人节,家家都要准备大鱼大肉,少不了饱吃一餐。
13、立冬酿酒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由凉变寒的一个分界。立冬过后,农户开始用糯米酿酒,俗称“冬酒”。“冬酒”因在寒冷的气候中酿就,色泽清碧,酒味醇厚,久存耐藏。农户用新产的糯米酿酒,多者几斗米,七八坛、十来坛米酒,置阴凉处存放,以备过年和来年一整年饮用。到了立冬季节,农户稻谷收割完毕,称“完冬”,很多乡村会做糍粿、煮糯米饭、置酒菜、欢庆丰收,俗称“洗芒”。
14、冬至阳生
“冬至冬至,冬天到叻”。在冬至日这天,农村有做糯米糍(冬至糍)或搓丸子食用。也有的宰鸡鸭、买猪肉过节。冬至后,泰宁城乡多有吃狗肉的风俗,认为狗肉大补,于寒冷的冬至期间烹食,能起到抵御寒气的作用。古人有“冬至阳生”之说。冬至这天,被视为最适宜祭祀、祈福的黄道吉日。所以,大凡人家有搬运寿材、迁坟、做棺木、做寿衣之类的事情都爱选在这—天开工。
15、灶公上天
城区民众颇为重视灶神。家家灶台的后墙上都端端正正地贴着—张灶神的神位,神位用红纸制作,上书“司命灶君神位”六字,两边还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楣“一家之主”。由于灶台离不开水和柴,也有人将对联换成:“担柴童子,运水郎君”的。传说灶神是受天庭差遣,深入到人间每家每户,专门搜集人们“违法乱纪”行为的神明,到了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夜晚,便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人的善恶行状。人们习惯在灶神启程之前,清扫厨房尘埃,打扫屋内外卫生。晚饭后,还要在灶台上摆放花生、瓜子、酥爪、麻丸、梅饼、麦芽糖等供品,点燃香烛鞭炮,恭恭敬敬送他上天,祈望他多说些甜言蜜语。灶神腊月廿三日夜晚上天,年三十下凡过年,又开始新一轮的监察监视活动。仪式过后,这些供品便是孩童们一年来难得的美味零食了。
16、欢喜过年
实际上是从除夕前到“开正”(正月十六)的整个过程都可称为过年。旧时,农村秋收结束后,就着手准备“过年柴”,上了十二月有的就宰猪、淹制“过年肉”,在外谋生的人陆续回家过年,腊月廿三“灶公上天”后即大扫除,“有钱冇钱,洗净过年”,农历二十五日过小年,家中未办完的事情抓紧办妥,着手清理来往债务,各家各户开始做“年豆腐”、做粿、做糍、蒸年糕。“三十眠日,四十样事”,年三十这天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忙着贴春联、挂年画,午后祭祀祖先等。首先把鸡鸭鱼肉提到土地庙、或阳公爷那里敬奉一番,再在祖厅敬神,点岁烛、燃线香、烧纸钱、放鞭炮。年糕、猪头、全鸡、全鸭、鱼、肉荤腥以及酒、茶等菜肴饮料摆满一桌,敬奉祖宗。然后才回锅煮来吃团圆饭。饭后,往灶堂里塞进一根大大的硬木干柴,掩埋火种,叫“温年兜”,寓意烟火延续。还要将一个大火盆搬进卧室,火盆中撒入一把盐巴,盐巴遇火哔剥作响,寓意“延(盐)子延(盐)孙”。接下来给小孩压岁钱,清理卫生后大人们坐下守岁,点亮灯,至天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数人家以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替代守岁。
祠堂对联汇集 第2篇
你好!
oiujoiu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祠堂对联汇集 第3篇
重建公厅神牌边之对联
祠堂对联汇集 第4篇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此外,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并演唱的歌曲《兰亭序》亦以此为题材并以之命名。
据历史记载,公元352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句流及亲朋共41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只可惜这样一件书法珍品,到了唐太宗手里,他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两个草书大字。相传这两个字是王羲之手书,并传说王羲之很喜欢鹅,在家里养了一群鹅。现在兰亭的鹅池里也养了几只白净的鹅。有趣的曲水流觞 兰亭里还有曲水流觞亭、右军祠、墨池等建筑。 流觞亭面阔三间,四面有围廊。亭前有一弯弯曲曲的水沟,水在曲沟里缓缓地流过,这就是有名的曲水。当年王羲之等人就是列坐在曲水岸边,有人在曲水的上游,放上一只盛酒的杯子,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水流漂行,到谁处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一杯。当今很多游人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地用塑料杯子,盛上饮料,放在曲水里“流觞”,体味当年曲水邀欢的情趣。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有许多碑刻,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祠内有一水池,称为“墨池”,据说当年王羲之用这池子的水蘸笔习书,把整池水都染黑了。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祠堂对联汇集 第5篇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的西递古镇。
西递村落面积12.96公顷。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
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西递村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博物馆。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祠堂对联汇集 第6篇
广州仁威庙坐落于龙津西路庙前街,旧泮塘乡内。该庙始建于宋皇?v四年(1052年)。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修葺或重建。清乾隆年间重修前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进房舍。后两进和东序则是乾隆年间增建的。仁威庙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现主体建筑略呈梯形,占地2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仁威庙内的木雕十分精致,头门均做成木雕的工艺构件,雕刻吉祥纹饰,遍施金彩。而顶部为五山风火山墙。正脊是石湾文如塑造的陶塑人物瓦脊,上有"同治丁卯"字样。仁威庙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其木雕、石雕、砖雕各具特色,陶塑、灰塑工细劲秀,给人们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 景点类型: 寺庙* 出行方式: 自助*,自驾* 适合人群: 家庭*,小孩* 游玩项目: 文化游*,观赏* 景点: 仁威庙 仁威庙 仁威庙 仁威庙
仁威庙是广州比较有影响的庙宇,在龙津路泮塘前,是一座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庙。仁威庙始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历代多次重修。仁威庙建有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后楼,东、西序门,外有对称花岗岩石雕刻的龙柱两根。庙不大,但很精致,如果要参观灰雕、壁画、木雕等民间艺术,到仁威庙是再好不过的了。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的灰雕带专题性质,如十二生肖灰雕在屋脊上排成两排,把每个动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壁画也是系列性的,如二十四孝,每个故事都有一幅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表情也很自然。木雕则是麒麟等吉祥纹饰,遍施金彩,很是辉煌。檐板雕刻更是精细,戏曲人物十分生动传神。近年来,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对庙宇进行了扩建和维修,千年古庙更值得一去了
仁威庙庙前牌坊羊城风景
仁威庙 地址: 广州市龙津西路庙前街祠堂对联汇集 第7篇
源开一脉,黄氏凭祖佑
汇通四海,青盖赖宗荫。
青盖:帝王贵胄的仪仗,代指门庭繁盛!上联说,黄氏一族源于一脉,全靠祖上的庇佑;下联说,我们族中的年轻人在各地都能兴旺发达,靠的也是祖上的荫泽。
祠堂对联汇集 第8篇
越国山河群英汇集,
流芳历史俊杰竞腰。
钟灵毓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