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杜牧题乌江亭全文)

清心 2024-05-26 20:06:18 生活知识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1篇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士重来未可知。

译文

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 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赏析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2篇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3篇

同意杜牧的观点 持续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在乌江,一战定音,追随项羽的将士全部战死,包括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成就悲壮的英雄末路,诠释了项羽性格中最后的骄傲。楚汉相争的历史虽已蒙尘,但印迹却留在一代代人们的心里,想起这段历史,不由唏嘘不已,对此的评论也不少。认为项羽堪称枭雄的李清照,作为女子,她欣赏项羽身上的不屈的气节。而晚唐诗人杜牧则更为冷静,客观,失败了又能怎样?是男人,就该懂得容忍,就该有卧薪尝胆的劲头,在这点上,勾践更值得赞赏,能人所不能,这也是一种境界,一种胸襟,江东弟子当初能义无反顾的跟随你以破釜沉舟的气概打到咸阳,为什么就不能再一次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呢?这种可能没有在历史上变为现实,是因为项羽扼杀了这种可能,项羽的失败完全是性格的失败,所以,他留下的只能是数不尽的叹惋,一次失败 ,不意味着永远失败 。这一点 ,勾践明白了, 韩信明白了 ,杜牧也明白了,只有项羽不明白。即使留在司马迁的项羽本纪中又能怎样,远远不如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帝国更有意义,历史的一切,只能凭吊。让我们为这个逝去的英雄浮一大白。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4篇

此诗是开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和州乌江亭时所写的一首咏史诗。诗由项羽兵败自刎之地兴发感慨,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胜败教训予以批评与讽刺,并对其雄图大业归于覆灭深表惋惜。本来,楚汉相争,早成既成历史,而此诗却别出新解。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杜牧咏史诗,多以重写历史的见识与气势,予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思考,此诗即其中杰出代表。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5篇

题乌江亭 作者: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注释: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辱: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 译文: 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6篇

题乌江亭①
(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②,
包羞忍耻③是男儿。
江东④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是难以预料的,
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如果项羽当年重返江东,说不定还能卷土重来。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7篇

杜牧《题乌江亭》诗歌鉴赏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杜牧《题乌江亭》教学设计范文 第8篇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首诗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叠题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