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寻西山隐者不遇古诗)

清心 2024-05-20 13:05:06 生活知识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1篇

《寻隐者不遇》诗意: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词意:寻访隐居之士却没有遇到他。中心:体现了隐者不同流合污,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所见》诗意: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和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突出其形象,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词意:旅途中所看到的画面。中心: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原诗全文是: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白话文意思是: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所见》这首古诗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白话文意思是:放牛的孩子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资料
《寻隐者不遇》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
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实际不单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的追求向往。
《所见》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2篇

循着不语啊。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3篇

1、《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2、附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寓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3、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4篇

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5篇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6篇

1、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采药去了。 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2、全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3、赏析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4、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意词句锤炼,刻苦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长江集》。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7篇





古诗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第8篇

《寻西山隐者不遇》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解: 1、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2、黾勉:殷勤。 3、契:惬合。 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