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李清照《残花令》全诗)

清心 2024-05-19 17:27:35 生活知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1篇

《晨读》阅读答案
晨读
1.乳白色的晨雾迷迷蒙蒙 村外的溪水传来叮咚的响声 小院的篱笆上开满了繁星一样的牵牛花 鲜红的 天蓝的 浅紫的 真像一只只彩色的小喇叭花 瓣上闪着几颗晶莹的露珠 枣树上画眉在和黄莺对唱 声音清脆婉转

3.是在听溪水叮咚的流响吗?是在听画眉和黄莺的对唱吗?还是彩色喇叭真会广播?
4.啊,喇叭花下邻家的小男孩正在念书,他念得那么轻细,那么流利,那么动听,真好像是溪水的琴声,小鸟的歌声,真好像是喇叭花在广播呢!
5.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
6.她提着水桶回家去了,脚步放得很轻很轻,生怕惊断了孩子的念书声,还怕惊落了喇叭花上那忽闪忽闪的露珠……
1.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凝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再从文中选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大妈的笑从心底溢到脸上”这句话是相对什么而言的?请写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5.用“‖”线给短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这篇短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晨读》答案

1.,。。、、……,。,、……
2.凝神:这里形容聚精会神的样子;
溢:本意指充满流出,这里指流露出来。
3.画比喻句略。比喻的好处:贴切、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共三处)
4.相对小男孩的念书声;大妈听到了小男孩清晨的读书声,心里特别高兴,流露出一种喜爱与希望之情。
5.第一段:从开头到“婉转……”。写小院清晨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从“吱呀”到“脸上”。写小男孩的念书声吸引住了大妈。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大妈生怕惊断了男孩的念书声。

6.环境烘托,侧面描写,前后呼应,情景交融,写出了“晨读”的特点和气围。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2篇

【参考答案】
1. wéi 迷费
2. (1)随随便便。(2)诀窍。
3. 第1节是第1段;第2、3、5节是第2段;第6节是第3段,最后1节是第4段。
第3段段意是:3天后,秀才请来米芾写个字看看,称赞他已懂得了写字的窍门,将5两纹银还给他,鼓励他好好练字,便上京赶考了。
4. 应勾画“事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这一句。
5. 因为米芾求学心切,想把字写好,加上秀才用了巧妙的方法促使他用心琢磨每个字的写法,得到秀才鼓励,再坚持不懈地努力练习,所以能成为宋代著名的书画家。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3篇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乡家的母鸡在孵小鸡。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趴在土炕一角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鸡蛋挺多的,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着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了。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来米粒大小的孔,从那个小孔里看见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嗒,嗒……”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似乎没有变化。 女儿为了要帮小鸡雏,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 这时,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吱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一把拦住了女儿。 大娘说:“孩子,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它。” 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农村老大娘无意中说的这句话那样平凡,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却让人思索。 (1)假如你在场,你想对大娘说什么? (2)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有很多,请你用自己亲生经历的事来说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求高人!~~~~怎么写?中国教育你懂得........... 最佳答案 大娘的话里蕴藏着什么道理?请你写写自己的见解。 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 就是自己的学习遇到难题和困难 老师 没有直接讲解 而是让我自己去想 从此我就掌握了知识 再比如说 小时候学自行车 总摔倒 要家长扶着 可是家长不扶 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 1.大娘说的话蕴藏着这样一个道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违反了规律,结果恰恰相反,就如同“拔苗助长”一样,不但帮不了它,反而害了它。 2.如果我在场,我想对大娘说:大娘,你真有见识,你对女儿的劝告是完全符合道理的,我真佩服你。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4篇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了祖宗之后,便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参加的人不少,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个痛快。这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是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想:他们画得真慢。再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还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么?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 他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 【说明】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文言文(11分) 楚有祠(祭祀)者,赐(赏赐)其舍人(投靠在贵族家里的人)卮(zhī古代一种盛酒器)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拿)酒且(将)饮之,乃(却)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给它添上脚)!”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本)无足,子安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2.解释文言句子中加横线的词。(4分) 其:_______, 之:________, 遂:_________,亡:_________。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他的 指酒 于是 没 1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替它添上脚呢? 14.画蛇添足 15.告戒人们不要做多余的事。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5篇

1、文章围绕“六个馒头”讲了一件什么事?(单选) (1)文章讲了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随班级去千岛湖旅游时,因为生活窘迫,只能带六个馒头 作伙食的事情。 (2)文章讲了班里的同学在去千岛湖旅游时,帮助来自山区的那个只能带六个馒头作伙食的女 孩子的事情。 (3)文章讲了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带六个馒头作伙食随班级去千岛湖旅游,同学们找借口吃 掉了剩下的五个馒头,借机请她一起用餐,不露痕迹地帮助她的事情。 2、先默读全文,边读边画出小女孩三次流泪的句子,再想一想:小女孩流下的是什么样的眼 泪?并在句子旁边写上简单的批注。(单选) 第一次:(1)伤心的泪 (2)幸福的泪 (3)委屈的泪 第二次:(1)伤心的泪 第三次:(1)伤心的泪 (2)幸福的泪 (2)幸福的泪 (3)委屈的泪 (3)委屈的泪 3、用“_________”划出同学们是怎样不流痕迹地帮助女孩的句子。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单选) (1)因为同学们自己家庭条件好,帮她一下是能够做到的,出这样的帮助主意本身也很好玩。 (2)因为同学们不想让她感到接受帮助时有任何的自卑,难为情。 (3)因为妍觉得自己是班长,应该给同学们带头示范,才能显现自己的思想境界高。 9.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2分) 10.第③段a处和第⑥段b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女孩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4 分) a.眼圈红了: b.眼圈红红的: 11.第⑤段中“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一句表明了同学们怎样的用意?(2分) 12.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4分) 13.这篇文章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 2.(1)(3)(2) 3.(2) 9.①以极平常的馒头为题目,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六个馒头是本文的线索(故事围绕这六个馒头 展开)③六个馒头凝聚了同学之间丰厚的友谊,使文章主题得以表现(答出一点即可。共2分) 10.a:自卑而敏感的她觉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自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里很难过 b:领受了同学们善良的帮助,感动、感激 (意思对即可。一处2分。共4分) 11.要帮助她,还要呵护她的自尊心(意思对即可。2分) 12.先是自卑怯懦后来变得自信开朗 同学们真诚的帮助改变了她的性格 (答出性格变化2分,答出原因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示例:“班长找到女孩子,拉起她的手就走,说:我们吃了你带来的馒头,你这几天的饭当 然要我们解决呀!女孩子喝着热腾腾的粥,吃着软软的馒头,眼圈红红的。”女孩子的同学给 了她“不着痕迹的馈赠”,又让她享受着“单纯却丰厚的友谊”,她真是太幸福了。同学们的 那份善良和真诚,不但打动了女孩子,让我也好感动。(写出感动的地方1分,写出理由2分, 共3分)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6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诀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雨霖铃 寒蝉凄切⑴,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⑵。都门帐饮无绪⑶,留恋处,兰舟催发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⑸。念去去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⑻?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⑼,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⑽,更与何人说! [1]、 注释⑴凄切:凄凉急促。 ⑵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无绪:没有情绪。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即“沉沉”。 ⑻今宵:今夜。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2 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前三句通过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5326132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1]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7篇

1.在精神和躯体上是不倒的,表现在它们临危不惧,为人们抗击洪水这一方面。 2.表现了人们对杨柳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对当地人的赞美 3.文中的“你”“客人”是虚拟的两个人物,是作为江南柳的见证人身份出现的。阅读文章,似乎随着这两个人在江南行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4.2.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秦观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李白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欧阳炯 梦断香销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沈园)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早春成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盛烟柳满皇都。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 要采纳哦 我费了很长时间找的!!!!!!!!!!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雨霖铃》阅读答案 第8篇

紫藤萝瀑布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A(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B(映衬、逗乐、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两处。(2分) A处应填B处应填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是从原文抽出的一个段落,将其放回原处,应放在段与段之间。(1分) 3.这篇散文是围绕对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1分) 4.文中写了不同时期的紫藤萝,不同的景色引发了作者不同的感慨。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回答:(4分) (1)十多年前,曾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作者感觉到。 (2)如今,重见紫藤萝,盛开的紫藤萝一派生机勃勃: ,作者的心情是。 5.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4分)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6.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1分) 7.追求积极又含蓄的主题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 赏析: 《紫藤萝瀑布》从花的颜色、数量、形状和芳香几个方面生动描写了紫藤萝花,突出了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抒发了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废墟的召唤》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发出了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这两篇文章都是女作家宗璞的散文,两篇文章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但《紫藤萝瀑布》侧重于对生命力的顽强的赞美和珍惜生命的思想感情。《废墟的召唤》侧重于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描绘,号召人们,特别是青年担负起改革的重任。 答案参考: 1.迸溅挑逗点拨:“迸溅”富于动感,“挑逗”表现了紫藤萝中紫花的可爱。 2.③④点拨:此类题应从文中与所填句有关的词语考虑。 3.紫藤萝(或紫藤萝花) 4.(1)稀落伶仃(衰颓零落等)遗憾(失落、失望等)点拨:此类题只要抓住有关段落的主要词语即可。(2)整树的花儿一片辉煌,像瀑布,又繁又茂,生趣盎然;每一穗的花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上浅下深,炫人眼目;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帆又像笑容要绽开,美丽娇媚。宁静喜悦点拨:从“生机勃勃”可以看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联系第⑤段思考。 5.(1)将花比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点拨:抓住比喻句中的喻体进行分析。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点拨:从拟人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6.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意思对即可)。点拨:从第⑧段和全文的主旨思考。 7.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个人生哲理。(意思对即可) 点拨:此类题的要点是必须答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