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中华弟子规动画片全集60集)

清心 2024-05-16 12:02:22 生活知识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1篇

本片改自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精髓《弟子规》。故事从唐豆豆所在班级的一次春游归来开始,豆豆和父母奇遇一位神秘的乞丐,乞丐给了他们一本书——《弟子规》——这本书成了全片开始的契机,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豆豆带入了异次元空间的“奇幻世界”……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动画风格、深入浅出的儒家精髓,让观看者在享受动画片娱乐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本片内容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系列动画片。
不过实在抱歉的很,虽然找到了视频,但正在上班,不能观看,所以无法告知确切剧情。
建议您直接搜索视频观看即可。祝开心。
关键词:中华弟子规 或者 催眠豆荚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2篇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今天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3篇

好好听故事网上面有弟子规全集,支持在线听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4篇

中华弟子规一共2季,第一季60集,第二季120集,每集25分钟。

《中华弟子规》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以孝孝、魔法小宠为叙事中心,聚焦孩子日常生活,将弟子规应用贯穿于亲切活泼的一个个小故事中,让博大的传统智慧给孩子的成长以温暖的依靠。本动画是国内以故事形式叙述弟子规的开山之作,必将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5篇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6篇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山西新绛县人李毓秀编写的少儿启蒙读物,和流传甚广的同样是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等的不同,它主要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的书。书中对在家庭中生活中怎样做到孝顺父母,兄弟姐妹怎样和睦相处,出外怎样对人彬彬有礼,以及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方面应注意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读书等都做了详尽的指导。书中始终贯穿着孔子的儒家思想,总叙首句“弟子规 圣人训”即点明该书出自孔子学说,其后“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则是《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缩写而成。因为李毓秀是研究四书的,所以书中内容采用的多是“四书”的内容,又因为《弟子规》针对的是教育儿童学会做人的书,所以书中采用的多是“诚意,正心,修身”方面的内容,如:“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是《论语 阳货》中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的具体解释;“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则是《论语 颜渊》中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直接引用;至于礼仪和如何读书等方面的内容多采用的“五经”之一《礼记》中《礼记 曲礼上》内容和朱熹的《朱子童蒙须知》的内容。全书言简意赅,三字一句,只有1080字,内容却博大精深,书中用的最多的是含有“勿”,“不”,“为”,“无”等告戒孩子们的话,其中:“勿”,43个,“不”,25个,“为”10个,“无”9个,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敦厚的长者谆谆告诫孩子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孩子们从心理上到行动上循循善诱。《弟子规》与同是流传甚广的其他儿童启蒙读物的区别:《三字经》包含了很多生活中的常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千字文》不仅是儿童的启蒙教材,更由于教材中的“千字”用的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拓出的1000个不同的汉字(实用994个,有六个字重复),所以历朝历代又都把它作为儿童练习书法及认字之用;《百家姓》则基本上是朗朗上口的识字课本;《幼学琼林》对许多风土人情方面的词语做了介绍;《龙文鞭影》收辑了管宁割席,毛遂脱颖,王祥求鲤,塞翁失马等流传甚广的典故,可称之为典故大全。与这些侧重于知识、识字、练字方面对少儿启蒙培养的启蒙教材不同的是,《弟子规》不重文采,不重典故,不重知识面的大而全,它侧重于对做人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做准备。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使人们看到了知识给人带来了经济上,社会地位上的深刻变化,使人认识到了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所以对教育子女都热衷于对知识的培养和灌输,想让孩子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但古人却看的更深,看的更远。他们看到除了知识能使人改变命运外,更看到了做人的不同给人带来一生的兴衰与荣辱。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会做人更加重要,所以更看重的是对孩子“做人”能力的培养。对不同的人来讲,知识改变了命运,但改变了命运之后的人的命运各有各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知识层面的人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对同一个人来讲,虽然知识改变了命运,但是,再往后呢?改变了命运之后的又有什么命运呢?所以古人看重的不是孩子的前二三十年的命运,更看重的是孩子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兴衰与荣辱。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有时选择权在于自己,在于自己如何做人。学会做人非常重要,不知道如何做人,人有可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到邪路,歪路上去,成为危害社会的坏人;成为排挤,诋毁他人的小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知识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做人却不会,并且在一个人认知怎样做人的过程中又同时受到周围错综复杂环境的影响,它是一个修心养正的长期过程。但它的影响却既深又远,不光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且他做人的方式,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弟子规》全书共有360句,暗合了农历一年360天,也许是让孩子一日一句,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吧。《弟子规》不仅是指导儿童如何做人的启蒙教材,更因为它的内容多取自于儒学经典“四书”,所以对成人修身修心也非常有益处。《弟子规》是一本可以让人受益终身的书,它和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一个人的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弟子规》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蕴含着为人处世的玄妙,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弟子规》一字一句的要求去做,人生之路会更顺利些,少走一些弯路;家庭成员之间会更和睦些,少些吵闹和争端,居家过日子则会更幸福些。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7篇

当然不是

《中华弟子规》简介120集 第8篇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根本为枝末,认枝末为根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造问题。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 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教之道,贵以专。」,而非博与杂;故一部经典,宜读诵百至千遍,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现在教学,坏在博与杂,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学生读经、定力之培养,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贤明父母师长,深体斯旨;此乃中华文化之命脉所系,中华子孙能否长享太平之关键,有慧眼者,当见于此。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如果在孩子在记忆、记忆力强的时候,不给他一些经典的东西储存到脑子里,没有“厚积”,怎么能“薄发”呢?怎么能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呢?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智慧。《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