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曾巩《上元》赏析 (曾巩最经典的十首诗)

清心 2024-05-07 16:03:11 生活知识

曾巩《上元》赏析 第1篇

【上元】
宋 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捻霜毛。

前人评此诗:「高华浓丽,音响逼入盛唐」 实乃颈联与年少情怀的主题间是一对等空间关系。「明月满街」与「流水远」,「华灯入望」与「众星高」又互成对等孤立短句,上下句也两两构成一等值的空间。而颈联之清静与尾联之相对时间亦相称,「急、劳」正反衬自己的低心,全诗情景间呈一相停相类的空间性,无论在方向、亮度、彩度、远近距离等,皆平衡对称,颇堪玩味。

曾巩《上元》赏析 第2篇

《上元》尾联,曾巩在描写上元华美景象后笔锋急转直下,点出诗中主人公面对少年人的豪气意兴,自叹勿如,笑话自己步入老年,脑子里专爱搜索往事,感叹头发已白,年华易逝了。它婉转地告诉人们:年龄大的人不要向后看,应当追赶年轻人的步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立意不落俗套。

曾巩《上元》赏析 第3篇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
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
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
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
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
⑴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⑵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⑶“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⑷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⑸“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⑹山城:此处指密州。
⑺“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⑻“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3]

曾巩《上元》赏析 第4篇

有关上元节的古诗词如下:
1、《解语花·上元》
宋代: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
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
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
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2、《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宋代:周端臣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
讶客神犹寒,吟窗易晓,春色无柳。梅梢。
尚留顾藉,滞东风、未肯雪轻飘。
知道诗翁欲去,递香要送兰桡。清标。
会上丛霄。千里阻、九华遥。
料今朝别后,他时有梦,应梦今朝。河桥。
柳愁未醒,赠行人、又恐越魂销。
留取归来紧马,翠长千缕柔条。

曾巩《上元》赏析 第5篇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香甜的桂花馅料里裹着核桃仁,用井水来淘洗像珍珠一样的江米,听说马思远家的滴粉汤圆做得好,趁着试灯的光亮在风里卖元宵。 作者: 符曾,公元一六八八年至?年)。字幼鲁,号药林,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卒年不详。以大理卿汪泷荐,累官至户部郎中。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举博学鸿词,值父忧未试。曾诗脱手清便,气韵尤高,陈撰、沈德潜皆推服之。尝与同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赵昱、厉鹗、赵信等同撰《南宋杂事诗》,人各百首,采据浩博,查慎行称之曰“七君子”且为之序。又著有《春凫小稿》及《半春唱和诗》,(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 没有什么感受,只是描绘上元节做元宵买元宵的风俗, 马家:指的是当时在北京城元宵很出名的马思远家(这个我在解释里写了的) 江米:糯米的别称 滴粉:将磨好的米浆装入细布袋内压干水分 试灯:元宵节前一天,会把第二天要用的灯先点亮试试,所以这一天也叫试灯日

曾巩《上元》赏析 第6篇

符曾《上元竹枝词》反映的是清代,人们在元宵前一天,就制作精美的元宵,上街叫卖的习俗。

曾巩《上元》赏析 第7篇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 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曾巩《上元》赏析 第8篇

元沙院
宋 曾巩
升山南下一峰高,上尽层轩未厌劳。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
经台日永销香篆,谈席风生落麈毛。
我亦有心从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

译文:升山南下一峰独高,上尽层轩不辞辛劳。
海天交界处常常升起暗淡的云烟,大寒时节的松树和竹子更显得萧肃风骚。
时间长了,道台上烧香的烟缕已经消散,昔日谈经之地已经落满了尘埃。
从这般场景中我也悟出了些许心得,如今我的心就像装满了水的琉璃瓶,可以将细微的事物看得一清二楚。
赏析:诗人攀登上升南山峰,由高处远眺,看见海天交界处浮起暗淡的烟云,“大寒”点明了此时登临的时节为冬季,通过描写烟云的惨淡以及松竹的萧骚,充分说明了冬季的萧瑟之景。进入元沙院,诗人看到的是经台上的烟缕消尽,昔日谈经论道的场所也已经落满了尘埃。可见元沙院已经荒废很久了,但诗人却不为此感到落寞沮丧,反而从中悟出了许多心得,由此可见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打字不易,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