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原文)

清心 2024-05-06 14:01:47 生活知识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1篇

文中的恨貌似是歌女的恨,实际上是白居易对自己的仕途的不满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2篇

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了《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传诵古今、脍炙人口的诗篇《长恨歌》。这是他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时,和友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吟写的。

仙游寺原位于周至县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3篇

大抵分三种:
其一为爱情主题。是颂扬李杨的爱情诗作。并肯定他们对爱情的真挚与执著;

其二为政/治主题说。认为诗的重点在于讽/喻,在于揭露“汉皇重色思倾国”必然带来的“绵绵长恨”,谴责唐明皇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垂诫后世君主;

其三为双重主题说。认为它是揭露与歌颂统/一,讽谕和同情交织,既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4篇

恨:1.唐玄宗情爱误国,引出了政治悲剧——天下大乱,而政治悲剧又导致了李杨爱情不能厮守到老“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代言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看似喜剧,但君王极度的乐,反衬出无尽的悲与恨。2.主人公之恨,恨不能长相厮守,相伴到老,“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这种恨,而此恨是基于感性而言,是对人性真挚情爱的赞美和惋惜,也就是说作者写了真挚请爱之恨,也写了忧国忧民之恨。3.前者居于情爱缠绵之恨,后者居于思想理性之恨江山。4.与爱情,孰轻孰重?倘若选择了爱情,无异于赢得一个风流皇帝的谈资笑料外加“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选择了江山,便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一生的情爱幸福,在追悔和孤寂中度过余生。当然,历史也容不得他的选择。在一代帝王的身上,爱情作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被权力的需求残酷无情地抹煞。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5篇

长恨歌
作者: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知,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版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权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6篇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7篇

长恨歌赏析 【长恨歌】赏析 白居易在自评其《长恨歌》时曾说:“一篇长恨有风情。”风情,即男女私情。《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在何处?一个皇帝竟无法保全心爱的女子,马嵬兵变,生死离别,昔日共聚的时光是多么美妙,分离之后的寂寞悲伤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唐玄宗本人,既是悲剧的承受者,又是悲剧的制造者。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全诗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开头六句,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既有“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人之常情,也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失度荒唐,还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艺术夸张。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看到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池的柳就想到杨贵妃的容颜,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写夜间唐玄宗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寻找。终于在虚无缥缈的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花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杨贵妃托物寄词,又重申前誓,照应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长恨歌》就是歌“长恨”, “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长恨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于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白居易长恨歌为何长恨 第8篇

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诗歌的形式写出了《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白居易为什么写长恨歌呢?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篇传诵古今、脍炙人口的诗篇《长恨歌》。这是他在盩厔(今陕西周至县)任县尉时,和友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而吟写的。

仙游寺原位于周至县城南三十里的 黑水峪口。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