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趣事 (王昌龄背景故事)
王昌龄趣事 第1篇
王昌龄长于体会人情,并善于代女性言情。他写女性的诗很出名,其中宫怨诗尤其被人称道。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反映宫女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购《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不过,我实在没有听说过有关于花精的故事,很期待哦。
王昌龄趣事 第2篇
据《新唐书•文艺传》记载,天宝七载(公元748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所谓“不护细行”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才情张扬,锋芒太露,不拘小节,特立独行,免不了遭致朝中同僚的谤议非难,指指点点.
就是说他被贬没有特别的原因,而是由于生活小节不检点.个人认为也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意
王昌龄趣事 第3篇
《子不语·木芙蓉》
说是芙蓉花精爱上了王昌龄眼中的自己,可是凡人的脆弱无法承受她那种纯粹的美,因此二人之间只有一面之缘。
诗词如下:
幽人竹桑归,归卧寂无喧。
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
原诗出自《寄是正字》(又名《寄赵正字》)
王昌龄趣事 第4篇
景物的趣味(描绘大花园),雪后捕鸟的趣味,长妈妈讲“美女蛇”的趣味和在书塾里发生的趣事。
王昌龄趣事 第5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遭受贬谪而作的抒发感愤、寄托慰藉的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是一位边塞诗人,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相似都有些傲岸不羁。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王昌龄被贬谪时他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王昌龄趣事 第6篇
王维智擒瓜贼:
王维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自然流畅,诗中有画。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他经过同村陈老伯家的瓜地,听见陈老伯大声嚷嚷:“是哪一个盗贼,偷了我辛辛苦苦种的大西瓜,真是缺德!”王维过去一看,原来长满西瓜的地里,现在只剩下瓜叶和瓜藤了。他气愤地说:“一定是盗贼偷去卖了。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贼。”
王维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陈老伯伤心地说:“瓜被偷光了,还要这些瓜蒂做什么?”王维劝慰陈老伯:“这瓜蒂会帮助我们捉住那偷瓜贼。”
来到集市上,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一个人一边大叫:“西瓜便宜,快来买!”一边眼睛贼溜溜的东张西望。陈老伯一眼就认出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就大叫:“捉贼呀!”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卖瓜人恶狠狠地推开陈老伯:“你凭什么说这瓜是你的?”王维急忙拿出怀里的一堆瓜蒂,说:“这就是凭证。”他请大家帮忙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对上了号。
围观的人愤怒极了,将那偷瓜贼痛打一顿,送到官府查办。陈老伯的西瓜失而复得,连声感谢王维这聪明的孩子。
李商隐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死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在“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比方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着,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王昌龄趣事 第7篇
1、听油蛉和蟋蟀唱歌
2、翻砖找蜈蚣
3、按斑蝥
4、拔何首乌
5、摘覆盆子
王昌龄趣事 第8篇
一天,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诗人在京都长安一家酒楼喝酒,巧遇四位歌女会宴唱歌。他们戏约,谁的诗被歌女唱的最多最好,就算谁的诗最佳。一会儿工夫,四位歌女中的三位先后唱了王昌龄的“塞雨连江夜入吴”、 “奉帚平明金殿开”两首诗和高适的“开箧泪沾臆”一首诗,唯王之涣的诗还无人唱出。王之涣打赌说,如其中最优者唱的不是他的诗的话,他就不再与他们争高下了;若是的话,你们二位得拜我为师。果然那位还不曾启齿的名伎,唱的正是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首诗。他听后自得地笑道:“我说的还能有错!”当歌女、乐工们得知这三位诗人就是他们所唱歌曲的作者时,兴奋得不得了,于是邀诗人共饮,足足畅叙了一天。
这个故事,不仅道出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同歌手间的深厚情谊,对后人是很有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