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汪曾祺散文好段赏析)

清心 2024-04-22 17:09:29 生活知识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1篇

汪曾祺文集 早春 《彩旗》 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 《杏花》 杏花翻着碎碎的瓣子……仿佛有人拿了一桶花瓣散在树上。 《早春》 (新绿是朦胧的,飘浮在树杪,完全不像是叶子……)远树的绿色的呼吸。 《黄昏》 青灰色的黄昏, 下班的时候。 暗绿的道旁的柏树,银红的骑车女郎的帽子,橘黄色的电车灯。 忽然路灯亮了, (像是轻轻地拍了拍手……) 空气里扩散着早春的湿润。 《火车》 火车开过来了。 鲜洁,明亮,刷洗得清清爽爽,好像闻得到车厢里甘凉的空气。 这是餐车,窗纱整齐地挽着,每个窗口放着一盆鲜花。 火车是空的。火车正在调进车站,去接纳去往各地的旅客。 火车开过去了,突突突突,突突突突……火车喷出来的气是灰蓝色的,蓝得那样深,简直走不过一个人去;但是,很快,在它经过你的面前的时候,它映出早已是眼睛看不出来的夕阳的余光,变成极其柔和的浅红色;终于撕成一片白色的碎片,像正常的蒸汽的颜色,翻卷着,疾速地消灭在高空。于是,天色暗下来了。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2篇

施松卿和汪曾祺携手在中国建设中学一直呆到1946年7月,然后才结伴离开了昆明,一个回到长乐,一个到了上海。正巧那时我刚从南洋回来,我们又一次聚在一起了。

在建设中学教书的日子里,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小学校的钟声》、《复仇》、《落魄》、《老鲁》诸篇,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如《复仇》,早在1940年初就写出了初稿,但他不满意,又一直没有时间修改。现在,有了较为宽裕的时间,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于是,他坐下来,认认真真地把《复仇》精心地改了又改,直至自己满意为止。有些作品,如《老鲁》,直接取材于他在建设中学教学生活中遇到的真人真事。他按照他所信奉的“写生活”的创作原则,把建设中学一位姓鲁的校警写得栩栩如生。

汪曾祺在中国建设中学教书的这两年,是他离开学校门走向社会大课堂的人生第一站。在这两年中,他最大的收获是,生活给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使他能睁大眼睛,近距离地、真切地观察复杂的社会与人生。正因为如此,他把这两年的生活深深地珍藏在他的记忆之中。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他还写出了情真意切的回忆散文《观音寺》和《白马庙》,由此可见,汪曾祺对走出校门后所接触的饱含磨难的人生第一课,在记忆中留下多么深刻难忘的印象。

■相关资料■

施松卿为何嫁给了汪曾祺

人人都爱汪曾祺,这个可爱的妙人。汪曾祺有一篇小说叫《异秉》,其实他这人就有异秉。“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汪曾祺之所以在新时期文坛独树一帜,靠的就是“与众不同”!

1939年8月,高中毕业的汪曾祺和他的同学一起历尽艰难赶到昆明,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

汪曾祺读中文系时,曾随沈从文学写作。沈从文曾经对人说过:汪曾祺的文章写得比他自己还要好。由此可见他多么赏识汪曾祺。汪曾祺的《课堂习作》,沈从文先生给过120分。

和其他用功苦读的学生不同,汪曾祺是个“异类”。“他在联大生活自由散漫,甚至吊儿郎当,高兴时就上课,不高兴就睡觉,晚上泡茶馆或上图书馆,把黑夜当白天。”

施松卿,生于1918年3月15日,比汪曾祺还大两岁。祖籍福建长乐,是一位生长在马来西亚爱国华侨家中的闺秀,为了读书报效祖国,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只身漂洋过海进入西南联大。施松卿在联大先读物理系(和杨振宁同学),后转念生物系,最后转到了外文系。

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期,汪曾祺和施松卿并没有交往。两人是在昆明郊区建设中学教书时认识并相爱的。但在此前,汪曾祺有过一次情感挫折。《长相思:朱德熙其人》中说:“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了钱,把汪曾祺请到一家小饭馆吃饭,还给汪曾祺要了酒。汪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后来,朱德熙对妻子何孔敬说,那个女人没眼力。

显然,还是施松卿有眼力。在联大读书时,施松卿不乏追求者。施松卿为何嫁给了汪曾祺,他们的女儿汪明说:“一次,爸爸妈妈聊起联大的事情,妈妈对我们说:‘中文系的人土死了,穿着长衫,一点样子也没有,外文系的女生谁看得上!’我们问:‘那你怎么看上爸爸了?’妈妈很得意地说:‘有才!一眼就能看出来。’”

汪曾祺73岁生日写下联语:“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画几笔,玩赏后落座时,一定会想起儿时的高邮时光,想起在昆明,那时年少春衫薄,他和施松卿结伴而行。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3篇

汪曾祺散文 作者:汪曾祺 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5-1 ISBN:7020050344 字数:20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21 元 内容提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编者在新世纪之初即编辑出版过“中华散文珍藏本”凡三十种。时光五载已过,编者又在此基础上精编出这套“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十六种。经再次遴选,本丛书不仅每册新增加五万余字,而且每册还辅以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可谓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协理事,在海内外出版专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编辑推荐 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欣赏之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目录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4篇

《看见平凡》汪曾祺散文目录如下(21篇):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老师沈从文
西南联大中文系
金岳霖先生
泡茶馆
文章余事
传神
文人与书法
故乡的食物
菌小谱
寻常茶话
小乐胃
手把肉
贴秋膘
花园
北京的秋花
菏泽牡丹
云南茶花
紫薇
昆虫备忘录
供参考。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5篇

《我的家乡》 《文游台》 《观音寺》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新校舍》 《泡茶馆》 《跑警报》 《自得其乐》 《自报家门》 《随遇而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老舍先生》 《国子监》 《钓鱼台》 《水母》 《城隍·土地·灶王爷》 《老不闲抄》 《胡同文化》 《我是一个中国人》 《故乡的食物》 《吃食和文学》 《宋朝人的吃喝》 《葵·薤》 《五味》 《寻常茶话》 《食豆饮水斋闲笔》 《韭菜花》 《花》 《果园杂记》 《葡萄月令》 《翠湖心影》 《昆明的雨》 《湘行二记》 《泰山片石》 《北京的秋花》 《林肯的鼻子》 《美国短简》 《**的鸟》 《谈风格》 《谈谈风俗画》 《“揉面”》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关于《受戒》》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6篇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作品一览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7篇

汪曾祺散文泡茶馆 第8篇

【人间美食照吃不误——读汪曾祺《四方食事:饮食篇》有感】
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既爱吃美食又擅长烹饪,他还把与“吃”有关的文章集成册,其中一本就是《四方食事》。
汪老见识广博,涉猎广泛,常能从食物里悟出更深层次的东西。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咸菜和文化”,他先是用一则猴子腌咸菜的新闻证明了咸菜在中国极为常见,各地都有。然后又如数家珍地说到了中国各地的咸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曲靖的韭菜花、四川的榨菜、延边的腌蕨菜、福建的黄萝卜……读至此处,读者如我,恐怕都要忍不住想吃了。经汪老这么一写,咸菜不仅好吃,也变得生动了。
可是汪老意不止于此,他继续研究起了咸菜的起源,甚至举出了《说文解字》里的“酢”菜,从字形上考证出“酢菜”不是咸菜。接着他又回忆了家乡尼姑庵的腌咸菜,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如果仅仅停留在“吃”的境界,那就不是写出《受戒》《大淖记事》《晚翠文谈》这些经典作品的汪曾祺了。他在最后笔调一转,落到了“文化小说”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家在小说里重视民族文化,但也不要追得太远,尽量去表现“活着的”和“消逝不久”的文化。这样读者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透。
汪老热爱生活,他总是能在各种琐事中寻找乐趣,用他的话说就是“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他喜欢画画,曾经奉命画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他很得意地说:“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他每次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全部画完后,就把马铃薯埋进牛粪火里烧烤,熟了就拿出来吃掉。
《四方食事》的开篇是对西南联大学生泡茶馆的生动描述,详细介绍了联大附近的各色茶馆,观察入微,甚至对小茶馆老板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描述得极富现场感。汪老曾说“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他在这样的茶馆里,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不仅看书,也开始最初的几篇小说的创作。现代人追寻大师,追寻大学精神,追寻西南联大,或许真应该参考一下汪老的这种人生态度,他说,“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
汪老就是这样,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他告诉读者,管他风吹雨打,人间美食还是要照吃不误,活也是照干不误。这就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