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王建十五夜望月的简介)

清心 2024-04-20 20:05:11 生活知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1篇

原发布者:仙人指路

古诗鉴赏:《十五夜望月》、《春望》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曲栏杆秋水清,谁家明月照离情。人间多少相思情,不到今宵写不成。拿起一本古人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无数个“月”来,千里婵娟是月,小楼吹笙有月,水晶帘里望着玲珑秋月,我寄愁心于明月。书写世间人生离苦最有人情味的莫过于唐朝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诗题(出示背景资料)
师:庭院里月色如霜,鸦鹊也悄无声息地栖于树上,一派静谧素雅的图景。那仿佛来自广寒宫的冷露,浸湿了飘香的桂花树。天涯万里,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仰头望月?那绵绵的秋思随风散去,会落在谁家呢?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一)、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师:苏东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觉得用在朗读上非常合适。
三分诗,
七分读,
并是十分。
-----苏轼
《游子吟》让我们读出的是一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
《山居秋暝》让我们读出的是“雨后山村的清新、宁静,犹如世外桃源一般。1学生有情有味地再读诗歌。再读全诗,体会一下诗人还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2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3篇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4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5篇

意思:今天晚上人们都会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妙处:这一句写的是中秋,诗人独自在月下徘徊斟酌,勾起思乡之情,然而,在诗句中,他却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相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明明是自己在怀念亲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用他人对月相思来暗写自己的相思之情,手法确实高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6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念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点明望月,并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蕴广阔,在表现的时候,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将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手法高妙。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7篇

1.意境清冷,萧瑟,落寞。 2.秋思之人便是望月之人。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唐诗鉴赏 第8篇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