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知识

生活知识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翻译)

清心 2024-04-20 11:11:06 生活知识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1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2篇

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话说这首诗我还背过,,,就在唐诗三百首第一个,,,,,,,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3篇

江南有丹桔,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4篇

我擦,1楼是傻家十三爷么?这能看出诗中有愤么?诗人应该是想出世了吧。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5篇

001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002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003张九龄: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004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6篇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兰草在春天长得繁盛茂密,桂花在秋天开得清雅高洁。这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各自成为美好的季节。谁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高人隐士,闻到了芬芳因而产生了爱慕之情。草木自有其本性,又何必美人赏识采折。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7篇

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言被贬谪后所作《?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的特征。“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欣欣向荣却不媚俗,不求让人人知道的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有相同品质的山中隐者来。最后两句点出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不是借此来博得外界的?誉提拔,以求富贵。00【阅读训练】1诗中写出了兰叶、桂花的哪些特征?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是通过对某物体进行具体的描写,表现出这一物体具有的某种精神品格,进而由物及人,写和这种物体具有相同品格的人,或者通过写某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等。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品味,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有它的特征,有它的品质,在某些方面和我们人类是相通的。请你仔细观察某种植物,写一写它的特点,写一写它的品格。

张九龄请诛安禄山张九龄在长安朝中任职其间,经过观?和分析,预见到安禄山有篡权的野心,严重威胁皇权的安全,主张诛杀安禄山,以早除祸患。但玄宗皇帝没有接受张九龄的忠告,反而听了奸臣李林甫的谗言,说张九龄陷害忠良。不久,皇帝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后来又把他弄回韶关。十多年后,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鼎盛一时的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落。安禄山反叛发生后,唐玄宗仓皇出逃到了四川,回想起张九龄当年的劝告,追悔莫及。唐王朝的衰亡是必然的,然而,对安禄山的反叛行为张九龄能够正确预见,仍旧证明他确实是一位富有政治经验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二 第8篇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芊蔚何青青”是用以衬托花色之美,“芊蔚”与“青青”两个同义词来形容花叶的茂盛,中间贯一“何”字,充满赞赏之情。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由夏入秋,白天渐短。“迟迟”二字即写出了这种逐渐变化的特点。用“袅袅”来形容秋风乍起、寒而不冽,形象十分传神。然而“袅袅秋风”并不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