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8篇精选)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1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饮酒》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2篇
诗歌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赏析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历城人,北宋词人,号易安居士,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亦能文,李清照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成年后,嫁得如意夫婿,夫妻琴瑟相和,婚姻生活美满。但靖康二年(1127)战乱后,丈夫病死建康,她本人流落异乡,晚年过着较为凄苦的生活,遭遇非常不幸。
这首词就是南渡后写的,此时国破家亡,孤独寂寞,因此词中充满了悲伤和忧郁。词的上片首先描写了早春的怡人景色,迟迟春日,融化了寒冰,温暖着大地,习习东风,吹开了花,吹绿了草,也吹开了李清照冰封的心,于是诗人打开箱奁,找出罗衫,脱去厚重的棉衣,换取轻便的衣裙,美好的春景让诗人暂时忘记了烦恼,第一句着一“早”字,抓住了“春风”“春日”两个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图画,写出了早春的特点。
词的上片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面对大好春光,诗人想到了什么?是不是想到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次郊游?是不是想到了“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纯真的少女时光?是不是又想到了“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的甜蜜的刻骨相思?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诗人在这里宕开一笔,不说如何把玩春色,如何欣赏梅花,却说一觉醒来的凄清感受,春寒料峭,凉意袭人,四顾无人,顿生孤寂之情,睡前插在鬓上的梅花,也已枯萎消残,在李清照的词里,梅花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玉楼春》中写到:“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梅花冰清玉洁,不同流俗,简直就是诗人的写照,如今国破家亡,梅花就成了牵愁惹恨的事物,更何况是消残的梅!
下片一开始,诗人自己一问一答:“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里读者豁然开朗:原来美丽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强烈的故国之思和家亡之恨!春去春又回,此时已物是人非!这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诉说了自己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国破家亡,且又无人可以诉说!亡国之恨和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挥之不去,而只有在大醉之后才能得到片刻的解脱,结合李清照的千古绝唱《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以知道,她的晚年与“泪”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泪”是伤心的外露,“酒”是消愁的方式,诗人喝了多少酒?醉到什么程度?“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沈水”又叫“沉水”,是一种香,可去恶气,清人神。)香都燃尽了,诗人还大醉不醒,不说愁有多深重,只此一句,便如入斯人境,如味斯人情了。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3篇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初春气息的景物。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4篇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0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0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临安春雨初霁》 0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临安春雨初霁》 05、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0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0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金错刀行》 08、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0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10、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 12、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病起书怀》 1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16、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剑门道中遇微雨》 17、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绝句》 18、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夜泊水村》 19、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关山月》 20、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其一) 21、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其二) 22、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梦游沈家园》 23、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秋思》 24、云影忽生鸦蔽日,雨声不断叶飞霜。 《庵中晚思》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5篇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6篇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雨后的美景。
小题1: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时时处处以审美眼光看世界的博大胸襟。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诗歌中的“云、山、雨、水”等景物的色彩来鉴赏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根据作者笔下的景物的特点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7篇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如[唐]王昌龄《送人归江夏》诗:“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宋]苏轼《送小本禅师赴法云》诗:“孤月挂空碧,是身如浮云。”可见,“月”在中国文人心中一般来说让人产生一种孤寂之感,正如神话传说中那清冷的广寒宫只能存于月亮之上。而酒众人都知它是孤独苦闷时的慰藉之物,同时也知“举杯消愁愁更愁”的结果。李白爱“月”爱“酒”,足看见他在尘世生活的孤寂与无可奈何。同时,在他郁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极大的向往,这一向往同样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日月。”于是在这深层痛苦的引发下,才产生了李白的永乐浪漫情怀。而这首《月下独酌》正是这一情怀的真实映照。 开篇第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开题明意,指出自己的“独”。也正是在这种极度苦闷下,渴望能有一知己对酌倾诉,才能够产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主义想法。有二人相伴,本应感到满足,但毕竟是幻化出来的意象,又岂能达到预期效果,于是李白便在“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展开了其矛盾的心里斗争。 月影本是无情物,但为了及时行乐,也只能“暂伴”。这便是李白,渴望知己,却无知己,没有知己,却向往知己的一种心态。接着,对知己的渴望战胜了现实中的情况,李白在酒的作用下,产生了“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的情形。认为月和影都于自己产生了共鸣。在“我”歌唱的时候月被我感动了,在我跳舞时,影也随我一起舞动。然在这欢快之时,李白的孤寂之感却又悠然而生。感到现在我们虽在一起对饮买醉,交互情感。可是当醒来时便各自分开了。让读者也不由了产生了一种为其悲痛之情。 最后两小句话峰又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声明现实的残酷并不能压制自己对理想的渴望。现实中不可的事,我们可以相约到遥远的天际去。当然,这里李白的出世思想也不是他的最终思想。这只是他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情况下才有的迫不得以的做法。所以这也注定了李白一生思想的对出世入世的纠结。
要钱不要命寓言故事 第8篇
【小题1(”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小题1:(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要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大意是:唱完了一曲送别的歌儿,你便解开了那远别的行舟,两岸是青山,满山是红叶,水呀,在急急地东流。当天色已晚,我醒来了,才知道人已远去,而这时候,满天风雨,只有我一个人独自走下了那西楼!诗的第二句为景物描写,写法上可以看出动静结合,渲染了离别的氛围。最后两句写“日暮”时“满天风雨”的凄凉景象,,可以想到是因“人已远”而产生的忧伤之情。意思对即可,但一定要根据诗的类别及大意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