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苏轼的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

清心 2024-05-22 17:07:21 科普问答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1篇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2篇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四十七岁时所书。此文十七行,百余字,是苏轼大字行书的代表作。此作笔墨丰润,筋骨内含,字迹前小后大,笔势奔放不羁,在信笔挥洒中,成功地将诗中沉痛悲凉的心境,通过线条、形式,化为书法艺术的境界。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文、词、诗、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这件传世佳作纵33.5厘米,横118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在此帖后书写的跋文与苏轼墨迹相映成辉,诚可谓中国书法史上杰作中的杰作。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3篇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北宋一代伟大的大文豪,他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诗人,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艺术大师,在诗、词、文及书法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黄州寒食帖》就是其行书的代表作,属于遣兴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此贴为诗书双璧之作,且以苏轼的自身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对此贴的欣赏中,应诗书并读。 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黄庭坚于此卷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此跋评论精当,书法也精妙,与苏帖可谓珠联璧合。明代董其昌跋语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乾隆皇帝亲自作跋,位于此帖与黄庭坚跋之间,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大字作为引首。元丰五年初春,苏翁在黄冈城内东坡下废园筑草屋数间。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东坡居士喜得所居,名曰“雪堂”。《寒食诗》当作于“雪堂”。“雪堂余韵”悠长,千余年过去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北宋一代伟大的大文豪,他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诗人,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艺术大师,在诗、词、文及书法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黄州寒食帖》就是其行书的代表作,属于遣兴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此贴为诗书双璧之作,且以苏轼的自身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因此,在对此贴的欣赏中,应诗书并读。 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黄庭坚于此卷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此跋评论精当,书法也精妙,与苏帖可谓珠联璧合。明代董其昌跋语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乾隆皇帝亲自作跋,位于此帖与黄庭坚跋之间,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大字作为引首。元丰五年初春,苏翁在黄冈城内东坡下废园筑草屋数间。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东坡居士喜得所居,名曰“雪堂”。《寒食诗》当作于“雪堂”。“雪堂余韵”悠长,千余年过去了,只要我们面对《寒食帖》,就会听到那豪情跌宕的乐章。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4篇

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充当了不断改革书法艺术的“锋线人物”,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坡之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也使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5篇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
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一、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
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6篇

《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学习苏轼行书的同时,还应向同时代其它书家的作品学习,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极力避免跳荡颤抖的小动作,才能使作品朴厚而大气。另外,学苏要溯其源,颜书非学不可,因为苏轼直接继承并宏扬了颜法,同时还应参学北碑及汉碑。否则,学书者很难理解苏轼书法的奥妙。苏轼之所以能作为“尚意书风”代表,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紧严和五代的哀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含蓄而烂熳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印综合文
学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其他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吧。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7篇

苏试作于元丰五年,书寒食诗二首,是其中期书法精品.其特点是起伏跌宕,迅急而稳健,痛快淋漓.作者将诗句情感寓于点画线条,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字形参差错落,变化万千.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艺术思维 第8篇

书法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 《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诗帖》、 《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 《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致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