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感遇 (陈子昂《感遇》其二)

清心 2024-05-11 09:08:01 科普问答

感遇 第1篇

1,人生如一颗流星。怀着无比热烈的追求,留下一路轨迹,却不能停留。只默默向前。
2,在人生旅途上漂泊摇荡后扪心自问。这世界留给自己的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片冰冷的寂寞。人的追求都是无比辉煌而又热烈。而上天却不会理会,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3,当孔夫子扪泪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古之下,谁不与同悲。

感遇 第2篇

诗人借助草木零落的景象,以象征手法抒发其怀才不遇、美好愿望不得实现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之情。陈子昂也感悟人生、体认哲理,但他在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如《感遇》之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诗人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抨击,他的诗歌也成了现实生活的干预者。 陈子昂渴望乘时代风云而大展宏图,却重蹈了具有诗人气质的慷慨之士在官场中难以逃脱的厄运,陷没于险恶的政治漩涡。他自视甚高,却壮志难酬,直言诤谏,每忤权贵,先后两度受诬陷入狱。这些身世际遇自然也投影在他的诗中,最明显的,是怀才不遇、不为世人所知的强烈孤独感。但既使如此,他的孤独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谲,孤鳞安得宁”(《感遇》之二十五)。 陈诗的风格是着眼现实,又超脱现实,他的想象力从现实膨胀到历史和宇宙的意识中去。因此,他的《登幽州台歌》才会苍茫悲凉,成为把历史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慷慨悲歌。

感遇 第3篇

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借歌颂橘树的品质和性格,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有如橘树,同时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最典型的有屈原的《橘颂》,不单在手法上类似,在吟咏的对象上都一致。

感遇 第4篇

张九龄的《感遇》诗(12首)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达到抒发自己反对当时牛、李结党把持朝政,甘愿孤芳自赏、不求人知这一复杂感情的效果。

感遇 第5篇

评析不敢。小译一下。
感叹东园篱芭的菊花,
茎枝稀疏叶子稀少。
虽然都说兰花有种异香,
可是我也是有芬芳的啊。
还没有举起酒杯,
就已经沾上了满身的清露。
当我枝繁叶茂的时候你不去采摘,
当我枯萎时,谁知道又会漂向哪里呢?
诗人借吟咏篱菊,来隐喻自已年轻时不被朝廷重视的思想。感叹如果自已等到老了还有什么用呢?

感遇 第6篇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6630_1.htm
里面有他的《感遇》的解释
有这样一种观点,若理解为动作,则读zhé,若理解为状态,则读shé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折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zhé是书面读音,shé是北方方言

感遇 第7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http://www.gzwxzx.com/Article/200601/618.html

感遇 第8篇

借歌颂橘树的品质和性格,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有如橘树,同时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最典型的有屈原的《橘颂》,不单在手法上类似,在吟咏的对象上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