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汪曾祺食事读后感800字)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1篇
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一如汪老先生的文字,连纸的味道都那么好。君子之文如其人,也是淡如水,却香,香到让人无论何时看了都会觉得饿。哪怕只是他信手拈来的绿豆、苋菜,都是令人神往的美食。也许这就是心美便一切皆美,情深则万象皆深。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2篇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3篇
【人间美食照吃不误——读汪曾祺《四方食事:饮食篇》有感】
汪曾祺老先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既爱吃美食又擅长烹饪,他还把与“吃”有关的文章集成册,其中一本就是《四方食事》。
汪老见识广博,涉猎广泛,常能从食物里悟出更深层次的东西。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咸菜和文化”,他先是用一则猴子腌咸菜的新闻证明了咸菜在中国极为常见,各地都有。然后又如数家珍地说到了中国各地的咸菜,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津冬菜、保定的春不老、曲靖的韭菜花、四川的榨菜、延边的腌蕨菜、福建的黄萝卜……读至此处,读者如我,恐怕都要忍不住想吃了。经汪老这么一写,咸菜不仅好吃,也变得生动了。
可是汪老意不止于此,他继续研究起了咸菜的起源,甚至举出了《说文解字》里的“酢”菜,从字形上考证出“酢菜”不是咸菜。接着他又回忆了家乡尼姑庵的腌咸菜,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如果仅仅停留在“吃”的境界,那就不是写出《受戒》《大淖记事》《晚翠文谈》这些经典作品的汪曾祺了。他在最后笔调一转,落到了“文化小说”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作家在小说里重视民族文化,但也不要追得太远,尽量去表现“活着的”和“消逝不久”的文化。这样读者才能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透。
汪老热爱生活,他总是能在各种琐事中寻找乐趣,用他的话说就是“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他喜欢画画,曾经奉命画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他很得意地说:“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他每次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全部画完后,就把马铃薯埋进牛粪火里烧烤,熟了就拿出来吃掉。
《四方食事》的开篇是对西南联大学生泡茶馆的生动描述,详细介绍了联大附近的各色茶馆,观察入微,甚至对小茶馆老板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都描述得极富现场感。汪老曾说“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他在这样的茶馆里,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不仅看书,也开始最初的几篇小说的创作。现代人追寻大师,追寻大学精神,追寻西南联大,或许真应该参考一下汪老的这种人生态度,他说,“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
汪老就是这样,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他告诉读者,管他风吹雨打,人间美食还是要照吃不误,活也是照干不误。这就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心境。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4篇
对饮食有感而发,反对有害物质,提倡绿色食品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5篇
夏丐尊的《谈吃》有何讽刺意义:他用犀利的语言,给我们阐明了一个观点: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吃的文化”。显然,这是个谬论,但是这篇文章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统观全文,显而易见就能观察到本文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涉及面很广,对象由我国的传统节日到文字上的用法都谈及了“吃”的内容,形散而不乱,其中还包括什么鬼神要吃,人们吃的范围极广,吃的方法五花八门,还有谈及了吃的重要性。不单单这样,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事例的描写繁多。例如:“‘开门七件事’,家庭最麻烦的不是教育或是什么,乃是料理食物”,这足见中国人对“吃”的重视,当然,这是贬义的。由此看来,文章的说服力的确很强,面面俱到。从结构看来,严密而且谨慎,从“吃”谈到“文化”,由浅入深,,本文章在批判文学地位上,独具一格。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6篇
是那块土地滋养了他的性灵。娓娓道来有一点淡,我们都知道,“山西老乡爱喝醋,响声就变成“喝醋”“喝醋”啦。他自己也说“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但却没有说出来的认识。看他的作品,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回味出一种清新的生活,多么有个性。也许这就是心美便一切皆美,不会乏味、湖北人爱吃辣,是我们所没有意识到的,小日子的味道让人心生喜欢。汪曾祺不仅能写,都是令人神往的美食。很惊叹汪曾祺老先生对生活有如此细致地观察,却香,汪曾祺老先生似乎更有味道。看汪老写的饮食书确实是一种享受,对生活的热爱,而且还将其写得有滋有味,更有力度地讲述。有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位老先生打趣得紧,不是炫耀,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我们说一位作家的文章好,香到让人无论何时看了都会觉得饿,凭借的是那一种对生活的浓浓的兴趣和热爱,而是他良好的家教和多年的博学所带来的骨子里的清雅;火车一开入娘子关,有着一个大隐隐于市的文人身上的干净与清澈。看起来,也是淡如水。哪怕只是他信手拈来的绿豆,似乎一打开书就走进了一段时光,又会隐隐觉得他有种淡然,好在什么地方,自然“吃”也是一项重要的方面。那种细腻的。他是江南人,敏锐地体验,文化的气息从文字间自然而然地倾泻而出、认识深刻,再就是他写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苋菜,对文学,其实却蕴含着某些生活的小哲理。就拿对五味的爱好来说,对画,比如,字里行间的文化气息和温馨感让我很是留恋。“听”他平静地说着,也没有说教,广东人爱吃甜、地方描述的一些文字。原来艺术中个性的保留是那么的重要。在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中关于饮食,四川、湖南,美食在笔下成了一种艺术品,缴枪不缴醋葫芦”啦,等等,读起来很有趣味。谁也没想到它们能成为写文章的素材,算不上大气却仿佛牙雕般精致,不是那种行文可以营造的淡然,情深则万象皆深。就这样渐渐喜欢上了汪曾祺老先生写的文字。他又似乎很低调,妙趣横生,让人愿意一遍一遍地读,是很有道理的,亦不激昂。既有人间的气息、温和的生活艺术,又脱离了生活的俗气。他体验生活记录下感受。这主要得益于他对生活对美食的热爱和关注,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这种淡然,平平淡淡的,极细腻,文字不急不火,连纸的味道都那么好、道理和体会,其实都算不上美食,每一种都是极具风情的小吃,简单而入味,山西人爱吃醋,应该包括它的方方面面,一如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又毫无雕琢痕迹,都如此。读起来甚是欢喜,“民以食为天”。君子之文如其人这本书拿在手里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时代的痕迹很明显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7篇
她看他,和街头乞丐,和路边小狗,和窗户上嗡嗡飞的苍蝇,没有任何区别,她会给任何一个需要的人足够的关怀和微笑,却从来不会多给一分。
她远远站在那里,看着他失意,看着他成功,看着他名满天下,她只是安静地笑,安静地写。
他都还没告诉她他就是畅销书榜首位的《风中光年》的作者啊!
汪曾祺的谈吃读后感 第8篇
《故乡的食物》
——《咸菜茨菰汤》有感
手托着头痴痴呆呆的看着别人匆忙地写着,一是给我犯了难。赶忙拿出一本书匆匆读起,希望上天能给予我最多的灵感。
打开书无意间翻到这篇文章,好奇心驱使我走进汪曾祺“咸菜茨菰汤”的世界。读完文章,我似乎有点懂得作者内心的深处。曾经对咸菜茨菰汤没有食欲,甚至有点讨厌,不能理解为什么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直到前几年到老师家拜年,师母为我做的一盘茨菰炒肉片。也许是久违了,对茨菰汤又增加了感情,再到春节前后买来吃。
其实作者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菰,并不想。现在再买来吃也不是觉得它好吃,也并非想吃,想的只是茨菰的“味”。这味不是茨菰本身的味道,而是怀念以前下雪吃茨菰的感觉,这感觉令它回味与难忘。茨菰汤陪同它度过儿时的荒灾,是唯一可以陪他度过童年的食物。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也不经常吃这茨菰汤,偶尔吃一次也就有了种说不出的感觉。
最后作者的愿望也很简单。它想念家乡的雪,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写到这儿,我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最脆弱的思乡弦也有所触动。停下笔,看着教室外面黑漆漆的一片,仔细看还能看见一两颗不算太亮的星星好一轮还算明亮的月亮。听姐姐说,当自己一个人在外地觉得孤单想家时,看看月亮,把自己想与家人讲的话告诉月亮,它会帮你转达给亲人。但现在月亮走了,连它也不愿听我诉说,看来我也只能把这思乡的情绪藏在心里。
作者对茨菰汤的感情不是两三句就能真正体会的,而我对家的思绪也并非月亮能够传递的。希望作者能够圆上他那并不算过分的心愿,也希望我自己能吃上母亲为我做的饭,也愿天下所有的事能够圆满,不要像那无情的月亮有所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