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清心 2024-05-07 16:03:04 科普问答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1篇

小题1:①天气极寒冷;②声音特异;③战事吃紧,戒备森严,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
小题1:表达了作者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1)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这里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感情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2篇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全词的上篇写景,“ ”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 的特点。

4.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6.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7.“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10.下面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篇描写词人身临目见的景物,下篇直接抒发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的不满。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指士兵久戍不归,伤心落泪,使白发的将军无计可施。

D.全词意境豪放、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1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12.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13.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1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16.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7.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3篇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想屏障一样的群山,运用比喻。 作用:描绘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 2我不认为,最后两句是作者自抒抱负,感叹工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此乃人之常情。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4篇

上阕写景 下阕抒情 “千里障,长烟落日孤城闭”展现出一派壮阔苍茫却也萧索悲凉的边塞黄昏景致 运用典故一句为“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是山名 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后汉书。和帝纪》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正是上句“羌管悠悠霜满地” 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 直接引发将士们强烈的爱国激情和浓重的乡思 因而落泪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5篇

2009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题一、基础(28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子曰:“其恕乎!□□□□,□□□□。”(《论语》)(1分)(2)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2分)(3)凝望着故乡的方向,凝望着渐渐坠入大海的夕阳,老人哽咽着吟诵起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闻者无不潸然泪下。(2分)(4)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5)把杜甫《春望》默写完整。(4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博古通今B.有朋自远方来/今齐地方千里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北风在kōngkuàng( )寂寥的大地上呼啸肆虐,冰雪冷酷无情地封冻了一切扎根于泥土的植物,无数生命用消极的冬眠躲避严寒。这时候,腊梅,你却清醒着,毫无畏惧地伸展出光秃秃的枝干,并且把毕生的心血都凝聚在这些光秃秃的枝干上,凝结成无数个小小的蓓蕾,一任寒风把它们摇撼,一任_______,没有一星半瓣绿叶为你遮挡风寒!你能忍受这种jian’āo( )么?也许,任何欢乐和美都源自痛苦,都经历了殊死的拼搏,但是,世人未必都懂得这个道理。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4.联系上下文,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在横线处补充恰当语句。(2分)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3分)寂寥 肆虐 毫无畏惧 凝聚 殊死 未必按要求完成第6~8题。班上准备组织一次以“辨别不良广告”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6.班上准备围绕活动主题办一期墙报,请你就墙报内容提两点建议。(2分)7.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标语。(必须用两个句式大致整齐的句子,20字以内)(2分)8.某电视台近期播出的“××白酒”广告中,一个成年人和一个未成年人一起举杯说:“真好喝!”你准备打电话向该台投诉,请把要说的话写下来。(3分)二、阅读(4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一)(8分)桃花源记 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⑧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3分)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6篇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于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本词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同时也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阕写景,以一“异”字统领,其“异”表现为:①________ ②_________③________。 3.下阕抒情。其情爱国思乡,把这两点统一起来,用典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词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 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慨,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2. ①雁去将士留 ②秋风边声起 ③落日孤城闭 3.燕然未勒归无计 4. 意境开阔、苍凉悲壮 满意吧,呵呵!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7篇

起到引人入胜作用,一个异字如神来之笔,是本诗的诗眼 突出了塞外风景与中原不同的特点 上片描写风景,夕阳塞外,长烟万里,下片描写作者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长居塞外之人浓烈的思乡情感

渔家傲范仲淹中考题 第8篇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写景 ),下阕写(抒情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了符合词的格律而颠倒词序的。衡阳即今湖南省衡阳市,旧城的南面有座回雁峰,相传大雁飞到这儿便不再南飞。“西风紧,北雁南飞”,是出于动物自然迁徙的本能,无所谓留恋不留恋,作者却说“无留意”,实际上是以物写人的感受,雁犹如此,人何以堪。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看到雁阵,暗指“鸿雁传书”。这样又为下阕写思乡作铺垫。

3;指的是天色向晚,远处隐隐约约传来牧马的悲鸣和瑟瑟的秋风声,此时,军营中又响起了高亢悲壮传令的号角声。放眼望去,四面山峦环绕,连绵不断;天似穹庐,残阳似血。

4;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