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鱼我所欲也》电子书)

清心 2024-04-23 19:01:50 科普问答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⑤“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2篇

一、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散文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人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261章,3.5万多字。
1.欲:想要的
2. 熊掌:熊的掌,熊掌比鱼更珍贵、味道更美。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3.兼:同时
4.苟得:苟且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患:祸患,灾难。
6. 辟:通“避”,躲避。
7.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8.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9.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0.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1.非独:不单,不仅。
12.勿丧:不丧失。
13.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4.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高足,上呈圆盘形。
15.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
16.蹴(cù)尔:践踏食物的样子。 蹴:用脚踢。
1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认为不值得。
1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不管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容量单位,六斛四升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辨别。
19.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增加,指带来好处。
20.奉:侍奉。
21.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同“欤”,语气助词。读"yú"
22.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23. 已:放弃,停止,止。
24. 本心:本性,天良,本来的心思。
25.是故:因此
26.能:能够
27.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顺承
28.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超过。
29.如使:假如,假使
原文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②,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③,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④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⑤有所不辟⑥也。 如使⑦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⑧何不用也⑨?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⑩;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集(语文版) 【七(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8、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不绝。(《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七(下)】 1、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zhuò)”:通“座”,座位。 2、 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3、 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4、 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5、 技止此耳!(《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6、 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岳飞》)“阙(quē)”:通“缺”,缺少。 【八(上)】 1、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增加。 4、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5、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6、能不以游堕事。(《满井游记》)“堕(huī)”:通“隳”,毁坏。 7、门人然烛来。(《崂山道士》)“然(rán)”:通“燃”,点燃。 8、小麦覆陇黄。(《观刈麦》)“陇(lǒng)”:通“垄”,田埂。 9、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零丁(língdīng)”:通“伶仃”,孤苦无依。 【八(下)】 1、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shǔ)”:通“熟”,仔细。 2、 军士吏被甲。(《细柳营》)“被(pī)”:“披”,穿。 3、 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jù)”:通“拒”,挡。 4、 公输盘诎。(《公输》)“诎(qū)”:通“屈”,折服。 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jù)”:通“俱”,全,皆。 6、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zhǔ)”:通“嘱”,嘱咐。 7、天子为动,改容式车。(《细柳营》)“式(shì)”:通“轼”,车前横木。 8、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圉(yù)”:通“御”,抵挡。 9、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yāo)”:通“邀”,邀请。 【九(上)】 1、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秋水》)“泾(jīng)”:通“径”,直流。 “辩(biàn)”:通“辨”,分辨。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指(zhǐ)”:通“直”,一直,直接。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fǎn)”:通“返”,回家。 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huì)”:通“慧”,聪明。 5、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wù)”:通“无”,没有。 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cuò)”:通“措”,放置。 7、无陇断焉。(《愚公移山》)“陇(lǒng)”:通“垄”,阻断交通的山冈。 8、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huán)”:通“旋”,回转,掉转。 9、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汤(tàng)”:通“烫”,用热水焐。 10、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jì)”:通“剂”,汤药。 1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bì)”:通“避”,躲避。 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biàn)”:通“辨”,辨别。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dé)”: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xiàng)”:通“向”,从前。 1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sì)”:通“饲”,喂养。 16、才美不外见。(《马说》)“见(xiàn)”:通“现”,表现,显现。 17、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cái)”:通“才”,才能。 18、其真无马邪?(《马说》)“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9、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zhēng)”:通“怎”。 20、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yú)”:通“于”,对。 2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十则》)“莫(mò)”:通“暮”,傍晚。 2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yú)”:通“欤”,吗。 23、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订鬼》)“安(ān)”:通“按”,按着。 【九(下)】 1、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zhī)”: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pī)”:通“披”,穿。 3、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凄凄(qīqī)”:通“萋萋”,茂盛的样子。 4、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具(jù)”:通“俱”,详细。 5、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羞通馐。“直(zhí)”:通“值”,价值。 6、鼎彝元赖生成力。(《咏煤炭》)“元(yuán)”:通“原”,原本。 7、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彀(gòu)”:通“够”,能够。 8、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阴(yīn)”:通“荫”,树荫。 9、必能裨(bi4)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阙(qūe)”:通“缺”,缺点。 10、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简(jiǎn)”:通“拣”,挑选。 1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有(yòu)”:通“又”,整数加零数。 12、于反复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卤莽(lǔmǎng)”:通“鲁莽”,粗疏草率。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4篇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5篇

呃,我想说,是不是理解上有偏差。这道题问甲文中的通假字,不就是问《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中的通假字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恩的意思
4.与:“欤”,吗,语气助词
5.乡:“向”,从前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6篇

古字通假现象是指文言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一种是音同或音近而意义也相通的两个字,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县”通“悬”,“责”通“债”,“反”通“返”,“知”通“智”。

另一种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义毫不相干的字来替代某个语音或字,这种情况叫做假借。假借字又有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称代词的读音而没有字,于是借一些读音与第二人称代词读音相通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硕鼠》)中的“女”是假借字。

(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写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个与这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而这两个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联系,意义也没有什么关系。简言之,即“形异义异而音不异”。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通“性”;“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中的“得”通“德”。这一类字又称为通借字。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_^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7篇

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反被无情恼。
“绕”通“晓”(学术界有争论)
2、欧阳修《蝶恋花》
实在找不到
3、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没有
4、《鱼我所欲也》
.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⑤“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
回答者:lhliang045 - 秀才 二级 2-27 17:14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第8篇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 二、一词多义
• 1.与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 蹴尔而与之: 给予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2.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三、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四、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