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解析)

清心 2024-04-20 15:03:53 科普问答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1篇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点明了凤去台空。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一代风流也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2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应该就是登高的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3篇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4篇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的诗意: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简析: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5篇

诗词名: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律 类型:
--------------------------------------------------------------------------------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掷笔而去。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象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而前面所举打油诗的由来,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过江夏,曾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诗说:「我且为君捶谇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李白因心情忧愁郁闷,故意写这种豪快语,以解心中不平之气。后来又写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诗,以对应捶碎黄鹤楼诗说:「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为自己前首诗的狂放自我解嘲,本来只是文人的游戏文章,没想到唐末五代时有位禅僧经过黄鹤楼,便摘取李白这两首诗的句子写成这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打油诗,旁边有一同来游玩的僧人也题了一句:「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转风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艺压当行。」而使得后人误以为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诗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争意气、争长短,并留下这首有趣的打油诗。事实上全是后人穿凿附会的。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6篇

诗歌《黄鹤楼》象极了李白一贯的风格,行云流水,去尽雕饰,使得李白也只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李白知道,此刻自己再做,只能是重复而已。 全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今。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潇洒飘逸的风格没有了,反而分外凝练沉重有如杜工部。全诗里有明显的两层沉重。一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今”的怀古伤今情怀,此情怀同《越中览古》中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二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表达的贤臣见弃、奸佞当道、自己的政治诉求难酬的忧郁之感。结合诗人此刻之境遇和毕生之追求,可想而知,诗里第二层沉重感远远胜过第一层而成为理所当然成为全诗的主题情感。从这里可看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实不同于崔灏的《黄鹤楼》,因为《黄鹤楼》表达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纯粹乡愁。两首诗歌在主题情感上没有可比性,后人的强做比较纯粹是出于李白也登临了黄鹤楼,并且说了那样的话。 现在解析此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意思为曾经的凤凰台常引来美丽的凤凰来游息,而今却不见凤凰,只剩下滔滔江水还在寂寞的流着。诗人的情思停留在空流的江水上,一片幽幽之心逐波,来回古今间,终返回此刻的空寂冷落,倍伤感。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今”,繁华凋敝,尽是荒芜。有人认为此两句还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和嘲弄”,我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很可以的。繁华又如何,到头来还不是“埋幽径”,符合李白的洒脱的性格,诗人在另一首诗里也说“唯有饮者留其名”,同样的嘲弄,两者有承接之理。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写景总是清新自然,又不失大气,慰贴其胸襟,大自然是李白的知己,我对此确信不疑。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情感,借“浮云蔽日”表示政道不明,壮志难酬之愁。诗人的这种愁是很深沉的,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追求政治的成绩上,可惜他的耿直又使得总不能如愿,他不愿只做皇帝身边侍用文人,不愿只写〈清平调〉那样的诗歌,他是怀有政治抱负的,这种抱负甚至可以使他放弃一时的自负,做些肉麻的自荐逢迎诗。其实,李白做供奉翰林就是放弃自负的忍耐,做了两年,他实在忍耐不住了、、、后来的出离皇宫是必然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登金陵凤凰台》是没有李白喝酒时的作品,如何?好!没有酒的李白同样精彩!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7篇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登金陵凤凰台古诗全诗赏析 第8篇

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中分: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