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问答

科普问答

古诗江上王安石 (古诗《元日》拼音版)

清心 2024-04-18 15:02:20 科普问答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1篇

江上
王安石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注:①此诗虽题为“江上”,其实写于作者乘船离开亲人之时。

【赏析】
从来抒写离别之情,前人所作已多,故作者不愿落套。此诗说,别情随着江水的流驶而东去了,这是见到江流而生发的;笛声幽怨,似乎也在倾诉别情,但被西风吹走了,这是听觉上的感受。唯别情到底如何,还是没有说,唯读了之后,令人感到其份量之重。

诗到宋代,很讲究炼字炼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例子,本诗中一个“漾”字就含义丰富,一个“漾”,写出三层意思:①寒风拂过江面。②江面水波荡漾。③荡漾的水波也意味分别时人们不能平静的心情。(漾,是水不平静)

前人评价此诗,说王安石把“离情”写成是一种“异化之物”,“离情”本是看不见,吹不动,在人们心里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个“能够吹动的物体”,这就把“情”物化了。
把情物化之后,其意思是:作者与亲人分别,乘船离开,笛声响起,那笛也不肯停住。就这样,一个劲儿地缠住了他,折磨他,他想要摆脱又摆脱不了……正在无可奈何的时候,猛一抬头,原来船已转入乱山的东面。刚才同亲人分手的渡口,早已退得远远,望也望不到了,写出了作者的满怀离情别绪。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2篇

这是一幅空明幽淡的秋江暮云图。雨过天晴,阴云半开, 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着。(诗中描绘的画面)
半明半暗、悠然静穆中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绪。(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3篇

作者王安石,宋朝人,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 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 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 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 证法的思理取胜。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4篇

jiāng shuǐ yàng xī fēng ,jiāng huā tuō wǎn hóng 。
江        水    漾     西      风,江       花     脱    晚     红。
lí qíng bèi héng dí ,chuī guò luàn shān dōng 。
离  情      被    横    笛,吹      过      乱     山      东。
《江上》出自于宋代王安石,译文为:江面上吹过一阵秋风,江岸上的落花在夕照中纷纷飘落。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并随秋风吹到乱山的东面。




注释
1. 漾:吹过。
2. 脱:脱下。
3. 被:让。
4.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5.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5篇

(1)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站在江的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见天色阴沉沉的,刚刚透出一半亮色。压低的云层含着雨意,徘徊不定。 (2)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我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 联想到它。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6篇

王安石: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门与钟山之间的“半
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
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秋
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
界开阔而幽深。写天就顺手把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晚)
都交待了,却交待在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中。“江北秋阴一半开”,
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
逆转为“晚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
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有一个低
首徘徊的诗人在。但是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虽然遇到“青山缭绕疑无路”的阻塞,却又在
“忽见千帆隐映来”中,视野变得豁然畅通了。诗人对光色体察甚细,
远处的千帆时显时隐,是对应着天气的半晴又阴对江面能见度的影响
的。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
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
证法的思理取胜。这种思理是积极的,人们读到南宋诗人陆游的《游
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会
联想到它。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7篇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的飞舞,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网上复制的

古诗江上王安石 第8篇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翻译:
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站在江的南岸向北岸望去,只见天色阴沉沉的,刚刚透出一半亮色。压低的云层含着雨意,徘徊不定。 诗人的目光移向对岸的青山,发现山势曲折缠绕,江流迂回蜿蜒,心头不禁涌起一阵困惑:路在何方?忽然看到无数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下,正隐隐约约向近处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