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诗歌风格 (王勃的诗歌特点风格)
王勃诗歌风格 第1篇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诗歌风格 第2篇
送别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谈起王勃的送别诗,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以真诚深挚的感人友情、积极乐观的博大胸襟为人们所赞叹和传诵。作为送别诗,堪称上品。但是,诗人自己的一生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积极乐观的,反映到他的送别诗中,绝大部分却是凄苦感伤的悲离之作。如他的《别薛华》(一作《秋日别薛升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然而,迄今人们对王勃这一类送别诗却重视不够。是因为这类诗不重要或者没有分析理解的必要吗?据考证这类诗的写作,正是诗人后期思想变化的具体表现,是我们了解诗人的一个重要佐证。分析一个诗人及其作品的风格,不能单以某一首诗来决定,而应该全面考察,认真了解诗人的所有诗作,全面把握作者当时的精神面貌以及时代背景,对待王勃的送别诗也必须这样。否则,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模糊王勃诗作的本来面目。 如果按王勃送别诗反映的思想内容,将其分为积极进取和感伤别离这两类的话,我们就不难看出,在现存王集中的16首送别诗中,只有三首基调是积极的、奋发向上的,它们是《白下驿饯唐少府》、《送卢主簿》《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均为诗人入蜀前居留长安时所作,反映了诗人前期踌躇满志、奋发有为的思想性属。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可作为这类诗的代表。其他还有13首,均为悲离之篇,全面抒发了诗人被废职后悲苦激愤、不满现实的痛苦情绪,如《别薛华》、《重别薛华》以及《别人四首》等等。
王勃诗歌风格 第3篇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飘逸洒脱;
杜甫,现实主义,诗风沉郁顿挫.
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田园风格,此外,王维有“禅悦”.
孟郊奇绝险怪.
李商隐、杜牧晚唐,李无题诗多,他们写男女之情以及亡国之痛比较多.
白居易诗歌特点是讽谕性极强,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主观就是直接表述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韩愈
韩愈诗歌的特点之一,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气势磅礴。特点之二,是有意避开前代的烂熟套数,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
王勃
王勃的诗歌的特点在于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观继承了“发愤抒情”的创作精神,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浪漫风格。
骆宾王
他的诗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
王勃诗歌风格 第4篇
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但王勃很可怜,在滕王阁他盼望着有人可以引荐他,却没有这个机会。他死于看望父亲的路上。
王勃诗歌风格 第5篇
【作者小传】: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年仅二十七。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史称「初唐四杰」。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有《王子安集》。
王勃诗歌风格 第6篇
谈不上。作为初唐四杰,王勃的诗风还没有定型,既有“山山黄叶飞”的逸兴端飞,也有“天涯若比邻”的男儿豪气,至于滕王阁序,则对仗工整,音韵铿锵。
最关键的,这位天才诗人27岁就因意外去世,大约自己的精神世界还不丰满,才华也没有完全显露,也就谈不上山水田园风格。
我个人认为,还是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盛唐诗人,在唐诗音律格调都相对固定之下,才开启了田园之宗。
王勃诗歌风格 第7篇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风也受到了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的功劳尤大。在当朝,世人并不公认王勃以及“四杰”的诗文,但他的诗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篇佳句都是公认的唐诗极品,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绝唱。“诗圣”杜甫赞赏“四杰”的诗文是“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是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王勃诗歌风格 第8篇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烟雾”意象在王勃送别诗中出现频率极高,是王勃对前途命运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现,如《秋日别王长史》中“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田野笼罩在浓浓的秋雾中,凄寒而朦胧,远处的山峰在沉沉暮霭中聚敛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雾暮烟中显得隐约迷蒙,似梦似幻。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如《羁春》,则通过写景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如《郊兴》。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