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
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刑法》对犯罪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等。犯罪行为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一、犯罪的概念
1.犯罪具体指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构成就是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
二、犯罪的特征
1.违法性:犯罪行为是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性。
2.社会危害性:犯罪行为会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权利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主观性:犯罪行为需要具备特定的主观故意,即犯罪人具有犯罪的主观心理,才能被认定为犯罪。
三、犯罪的分类
1.按行为方式分:主观犯罪和客观犯罪。主观犯罪是以主观故意为标志,要求犯罪人主观上有犯罪的意图;客观犯罪是以客观行为为标准,不考虑犯罪人的主观意图。
2.按危害性质分:严重犯罪和轻微犯罪。严重犯罪是指对国家、社会、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等权益造成严重危害的犯罪行为;轻微犯罪是指对社会有一定影响、但危害较小的犯罪行为。
3.按主体分:个人犯罪和团伙犯罪。个人犯罪是指由个人独立完成的犯罪行为;团伙犯罪是指由组织、团伙组织的成员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的成因
1.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社会因素会导致犯罪的增加。
2.心理因素:个体心理问题,如攀比心理、报复心理、攫取财富的欲望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3.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的混乱、父母教育方式的偏执、家庭关系的紧张等会影响个体道德品质的养成,进而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五、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1.教育预防:通过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念,预防犯罪的发生。
2.制度预防: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为犯罪预防和打击提供制度保障。
3.社会参与: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犯罪预防和控制的机制,形成人人参与、共同防控的格局。
4.矫正和帮助:对已经犯罪的个体,进行相应的矫正和帮助,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改造自我。
犯罪是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犯罪具有违法性、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性的特点。了解犯罪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以及犯罪的成因和预防控制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犯罪问题。
- 上一篇:房产证多久能办下来
- 下一篇: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by莫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