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金陵驿文天祥阅读答案)

清心 2024-05-28 20:07:39 经验知识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1篇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 草合:草已长满。 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地方。 旧家燕子:引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含义。 别却:离开。 译文 草合离宫转夕晖: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 孤云飘泊复何依: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 山河风景元无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 元:同"原".) 城郭人民半已非:而人民以成了元朝的臣民. 满地芦花和我老: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 旧家燕子傍谁飞: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从今别却江南路: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 化作啼鹃带血归: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2篇

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天边孤云飘浮,不知飘向哪里.蕴含了作者的深深亡国之痛和自身孤苦无依之情.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3篇

【答案】22.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1)用 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评分细则:答对一种手法即可得1分,赏析合理3分。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4篇

小题1:(4分)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1份)描绘了惨淡的夕阳斜照下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1分)反映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残酷现实((2分)。
小题2:别离江南路的悲苦,魂系故土(国土)的怀想(或:牵挂);国破家亡的愤恨。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首联中描写的景物来确定意象,如“草合”、“离宫”、“夕晖”、“孤云”等,然后通过对描写的景物进行联想和想象,感悟出渲染的惨淡荒凉的气氛,再由渲染的气氛来想象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的南宋王朝衰败覆灭的残酷现实。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关键词加以体会,如“却别”体现了诗人别离江南路的悲苦;“化作啼鹃”体现了诗人借典故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牵挂,对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再答诗人情感内容。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5篇

1。“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夕阳落照之下,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残状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却又不忍离去,因为它是百年故国的遗迹,大宋政权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为之效命的亲人,看到了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离宫”与“孤云漂泊”相对,则道出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染下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情理基调。 颔联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 2。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离苦,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6篇

作者诗中首句通过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自己则像天边漂浮的孤云而不知归宿。描绘了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现实。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7篇

首联从描摹离宫荒草萋萋的情景引发了引发出诗人无比惆怅,奠定了感情基调。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表达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决心。抚今思昨,触景生情,沉郁苍凉、亡国之恨绵绵不绝是它的特色。

文天祥金陵驿赏析 第8篇

文天祥的《金陵驿》一诗后四句“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中引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伤感;一是“杜鹃啼血”(典故见于《窦娥冤》,与传说中的古四川蜀王杜宇有关),表述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至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