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任意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心 2024-05-23 21:22:05 经验知识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 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 用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分析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多媒体出示题目)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总只数的 1 3 。 ( )× 1 3 =( ) (2)一本故事书一共有49页,这个周末我看了这本故事书的5 7 。看了多少页? ( )× 5 7 =( )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全班进行交流,师归纳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谈话引出课题:之前我们已经学了已知单位“1”,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是怎么计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吧,板书课题: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新授 1、(多媒体出示例1):一本课外读物,我读了35页,正好是这本课外读物的5 7 , 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多少页? (1)读题,找出单位“1” 单位“1”: 课外读物的总页数 (2)列数量关系式:课外读物的总页数×5 7 =读了的页数,即: 课外读物的总页数×5 7 =35页 2、根据前面的分析,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后请两名同学板演,再请其他同学对到黑板上板演的同学的解答过程的对错进行判断,如有错及时请同学帮助改正。 解:设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X页。 5 7 X=35 X=35÷5 7 X=49 答: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49页。 3、除了上面的方法,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说出你解题的思路) 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后请两名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再请其他同学对到黑板上板演的同学的解答过程的对错进行判断,如有错及时请同学帮助改正。 35÷5 7 =49(页) 答:这本课外读物一共有49页。 解题思路:据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求其中一个因数,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4、分组讨论:、汇报:方程解答和算术方法解答各有什么优势?解答时各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再全班交流,师板书: (1)方程解答可以顺着数量关系列方程,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思考。此法解答时要注意找准未知数,写好解设,书写是要注意格式,等号要对齐。 (2)算术法可以根据分数除法的意思,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答,方便理解。此法解答时要注意找准分率句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 课本做一做,练习第1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师巡视,适当点拨,后指明板演,再全班交流。 四、总结 今天这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啊?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2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三、出处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四、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3篇

http://www.hotea.com/down_view.asp?id=3956

语文网·《饮湖上初晴后雨》flash课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以前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没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课后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5篇

展开全部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倍”的概念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并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1、教师的主观分析:对于初次接触“倍”的学生来说“倍”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此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决》后的一个学习内容,而学习理解“倍”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基础就是乘法,为此应将乘法作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基础来展开教学,以旧引新,化难为简。 3、学生认知障碍点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接触“倍”这一新概念,在理解“倍”的时候思维迁移存在一定的难度。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6篇

我们先朗诵这首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用的修辞手法是通感而不是意象。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7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1MDg4ODY4.html

《饮湖上初晴后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8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①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②方好——正显得美好。
③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④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则是从这首小诗而来。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