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余光中夸父意象分析)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1篇
“印记”,“门票”,“严重”,“海峡两岸”四象看似平常,但诗的全寓意:
邮票 - 慈爱的母亲(强)车票 - 恩爱夫妻(暖) BR>
坟墓 - 悲痛(大)海峡 - 怀旧忧伤(深)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2篇
驿站 南归大雁 家书 夕阳古道...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3篇
1、全诗诗人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2、作用:它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4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人通过对船票、邮票、坟墓等意象的描写,抒发了思乡情怀,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5篇
1、格律诗时期(1949-1956)
以《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为代表。大多数篇章均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韵。
2、现代化的酝酿时期(1957-1958)
以《钟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桥〉为代表。开始衍出长短错落的句式。
3、留美的现代化时期(1958-1959)
以《万圣节》为代表。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训练与艺术课程启迪了余光中对现代艺术的接触,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乐,作品有抽象的趋势。
4、虚无时期(1960-1961)
以《天狼星》、《五陵少年》前半为代表。这个时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忧郁苍白里创造英雄的幻觉,无法向传统索取温暖。作品中时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终无法自绝于传统,而有「真空的感觉」。《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个人或诗坛的无依、空虚,也是一个文化、民族对传统的怀疑和对接受外来冲击的疑惑。
5、新古典主义时期(1961-1963)
以《五陵少年》后半、《莲的联想》为代表。无论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单轨句法和双轨句法的对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规则的分行之间的变化上,《莲的联想》都以二元手法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推向另一个高峰。
6、走回近代中国时期(1965-1969)
以《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题、同一主题的两面探索、性与战争的交相对映,均承载深刻。技巧及思考到达高峰。
7、民谣风格时期(1970-1974)
以《白玉苦瓜》为代表。作品吸收摇滚乐的浪漫精神,以回归故土的民族意识面对眼前的现实。这个阶段的余光中也挣脱了「我是谁」的迷惘,以「守夜人」自许,期待自己经由生命的苦楚而臻于永恒的诗艺。
8、历史文化的探索时期(1974-1981)
以《与永恒拔河》、《隔水观音》为代表,诗作的知性渐渐多于感性,也较不刻意锻字鍊句,而趋于任其自然。
9、写实伤今、印证生命的秋收时期(1981以后)
以《五行无阻》、《高楼对海》等为代表。这段期间余光中既歌咏亲情伦理、讽诵汉魂唐魄、参透生死玄想,也把地理的乡愁乘以文化的沧桑,由早年浪漫怀古转为写实伤今,成了低回的吟咏。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6篇
《乡愁》中描绘的意象有:邮票
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7篇
长江水 雪花白 海棠红 腊梅香 四个物象本身即具有浓重的中国味,与所表现的主题符合
余光中乡愁诗的意象 第8篇
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在诗中对故乡大陆的思念,并非直接描写,而是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形象来表现“乡愁”这种“意”。这些表意的“象”沟通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乡愁,以时间的变化,选择富含深刻的意象,层层推进诗情的表达,化虚为实,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高度,将乡愁具象化。席幕容的同题诗《乡愁》亦是如此。诗人借用了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乡愁,这样比喻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