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解释)

清心 2024-05-13 16:02:00 经验知识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1篇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概括之笔,写出了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心象。 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时的所看到的景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似作者随口朗出,却也自然流畅,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关于这两句诗,有人曾提出质疑,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时间的景象?是傍晚?还是什么时间?这的确是应该仔细推敲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集中地体现在如何理解“白日”这个词上。如果把“白日”理解为黄昏的太阳,那就可以理解为,依山而尽的大且圆的太阳,在暮霭的衬托下,它自然格外醒目。它紧贴山边,徐徐而下,仿佛对大地充满了依恋。它射出万道霞光,其景色是非常壮丽的。但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而不是白色的。笔者认为,“白日”,写的是中午时候的太阳。因为那个时候的太阳,从颜色看是白色的,也是我们感觉离我们最远的时候,也是最高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写太阳的高,但就是这样高的太阳慢慢地依傍着中条山消失尽了。这一者用太阳的高来衬托山的高,二者也写出了一个太阳动态的移动的过程。作者在思考?但继而进入诗人眼里的是“落天走东海”的黄河,它浩浩荡荡,滔滔滚滚。这一句妙在它是想象之语,黄河此刻奔流在鹳雀楼下,距离大海还有数千里之遥,但它肯定会日夜不息,跨山越水,传涧飞壑,向着大海的方向前进,归宿是容纳百川的大海。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2篇

一,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

二, 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3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呵呵。。。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4篇

登鹤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

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

《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穷”,“穷尽”的意思。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5篇

译文:
夕阳傍着远山渐渐隐去,黄河向着大海滔滔奔流。
如果想要看尽千里风景,就应该再登上一层高楼。

鹳雀楼:在当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的黄河岸边。楼有三层,前往中条山,下临黄河,为古代登临胜地。因常有很多鹳雀(一种似鹤的飞鸟)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白日:指夕阳。
依:靠,靠近。
尽:消失。
入海流:流入大海。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很远的地方。目,指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
更:再。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6篇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原文]: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7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的古诗意思及赏析 第8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