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陶渊明代表作名句)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1篇
诗作有《饮酒》最为有名;文章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有名。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2篇
展开全部
“见”字生动,把山写成了主动,即山是主动出现的,写出作者采菊花是本未向见到山,一抬头无意中就看到了,与作者好似有遥相呼应之感,而“望”字就略显不足。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3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4篇
陶渊明《饮酒》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5篇
《饮酒》是一组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饮酒二十首》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又名潜(入刘宋后改名潜),谥号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6篇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2009-04-07 12:4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借酒为题,写有《饮酒》组诗20首,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此诗为《饮酒》组诗中第五首,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意境静穆,造语自然平和,于平淡中见真淳,是诗人田园诗的代表作,也是陶诗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自己虽构房造屋居住人间,可在生活的圈子里却没有世俗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车马往来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所追求的名利仕途,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什么纠葛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眼神不经意间会常常与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常现的南山美景相遇。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凝视着庐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看见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诗人不觉引起遐思。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包含着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陶渊明《饮酒》诗20首,这是其中第五首。首句即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悠然的画面,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追寻,而是不期而遇。接着为了回答“在人境”,“无车马喧”的疑问,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这一句不但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和扩达恬淡的情怀,也蕴涵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接下来四句描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东篱采菊,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日丽风和,飞鸟投林,大自然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融淳净,此时诗人的心境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因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一种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用字简炼,然意境全出,无论是写南山美景,还是抒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园生活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读之如行云流水般地舒展。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全诗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寄情深长,托意高远,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读者也会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篇之外,引发无数遐思,达到淡薄名利、融于自然的境界。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居室。②尔:如此。③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南山:此指庐山。④日夕:傍晚。⑤相与还:结伴回家。⑥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⑦忘言: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7篇
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代表作饮酒 第8篇
这首诗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出处:《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
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