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水调歌头》古诗60字)

清心 2024-04-26 15:08:17 经验知识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1篇

夸张 以小见大
借景抒情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2篇

《水调歌头》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3篇

只怕有心人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4篇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1.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比喻时间过得飞快. 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表现了作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度.全篇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王者风范.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5篇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6篇

引领下文,奠基基调,抒情的手法,感叹!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7篇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作者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67年1月号。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之重上井冈山的语文古诗赏析 第8篇

1、在“险处不须看”后面划分层次,上阙以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手法,记述自己回归故地的喜悦心情和对艰险的蔑视之情;下阙回忆往事,展望今朝以及自己改造自然的坚定信心。 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天翻地覆等 (不设统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