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过香积寺王维注音版)

清心 2024-04-25 17:03:08 经验知识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1篇

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表达了作者隐遁山岭的意愿

过香积寺
作者:王维 (唐代)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译文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2篇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3篇

(继续前行,听到了)流水触击危石时,发出的鸣咽声;(看到了)阳光洒落青松上,反射着清冷的日色。

整首诗的注释是:

(1)过: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2)数里:几里。(3)径:小路。这句是说,古木丛生,连人走的小路都没有。(4)咽:呜咽,指泉声。危石:高大的石头。(5)日色:这句是说,古木丛生,青松蔽日,林中阴冷,日光照射在木林上犹带寒意。(6)薄暮:傍晚。曲:指空潭曲折隐僻之处。(7)安禅:是说身心安然入于禅定,即进入清静宁寂的境界。制:制服。毒龙:这里是指人世钻营机巧之心。唐释首世《法苑珠林》:“西文山中有池,毒龙居之。昔五百商人止宿池侧,龙怒沉没商人。陀王学婆罗门咒,向池咒龙,龙悔过向王,王乃舍之。”毒龙不是实指,是喻意。

[简要评析]

香积寺是唐代著名寺院,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也是描写填充院的著名诗篇。王维是诗人兼画家的,他的这首诗的写法,就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的绘画构思,“不从本寺落笔”,避实就虚,着意渲染,这不仅写出了“寺外幽景”,而且也形象地烘托出了香积寺的幽趣禅理。诗的前六句,是写到寺前的情景,以“不知”二字领起,说明自己没有到过香积寺,及至经过香积寺附近时,却又不知还要走多少路程,才能到达那云峰深处。一路走去,只见古木参天,人迹罕至,忽闻阵阵钟声,还不知寺院在哪里。继续前行,扣到了流水触击危石时,发出的鸣咽声;看到了阳光洒落青松上,反射着清冷的日色。这样极写山中幽景,一片静寂,就把寺院生活的清苦和寺僧禅道的高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所以末联写诗人直到薄暮时,才来到寺前,并借寺前一片澄清的潭水,赞颂了寺僧禅道,也赞美了寺院的幽深和静谧。全诗构思新奇,用字精妙,意境空灵,幽趣盎然。这首诗通过对山林深处的古寺清幽静谧氛围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向往恬淡宁静的生活情趣,尤可显示出杰出的诗才及诗中的禅趣。这里的“咽”、“冷”二字,也常为人们所称道,它以鲜明的个性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泉声和日色,生动深刻,是古典诗歌中炼字的范例。全诗生动传神,令人神往。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4篇

五言律诗《过香积寺》是王维在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游览写景诗。 首联写作者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 颔联和颈联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说古木 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 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入化,如在眼前。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 综观全诗,题意在写山寺,却不从正面直接描绘,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环境。云峰、古木,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5篇

读王维之赤足 踏响 幽谷静谧的回音 寻找曾有的传说 一泓千年不变的潭泉 诉说 小径的荒芜以及古远 视线之外 隔绝红尘 形骸放荡或执迷形役的喧嚣 轻叩灵魂的木鱼声 缕缕弥漫 遥想云堂深处的乌钵罗 裹住一个过客的芬芳 和煦的阳光 掠过谁的皮囊 与所有心灵的纠葛无关 找出王维《过香山寺》中的诗眼并作分析。此诗的诗眼是“咽”和“冷”字,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静,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景象。二、体会关键句。古诗词语言,一般都比较含蓄,很多诗词句“意在言外”,意蕴丰富。能体会其中的内涵,有助于把握整首诗词的情感。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6篇

1、本诗通过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崇佛尚静、淡泊宁静的情趣和心迹。
2、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如写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也就是以动衬静增添了深山古寺的僻静之感。
3、“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这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岂不谬哉?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 在本句中,诗人运用移情于景的写法,对纯粹的自然景物和自然现象注入情感,使其显得有情有意,更加摄人心魄了!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7篇

就艺术表现而言,《过香积寺》非常圆熟、高超。作为唐代山水诗大家,有诗仙之誉的王维,他让自己的这首诗作不仅富于诗情画意,音乐美感,而且还暗藏了禅趣佛理。一如《辋川集》中的其他作品,诗人刻画了阒无人迹的空山幽林,光景明灭的黄昏薄暮,变幻无常的瞬间美景,在荒僻冷寂的意境氛围中融进了佛教禅宗的无我之念、虚空之理,甚而还有关于世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意蕴。王维极善于捕捉自然环境中的声响、日光、色彩、动静来表现他作为诗人兼画家、音乐家格外敏锐精深的视觉和听觉;对景物描写中的虚实、远近、明暗、动静等对应关系,他处理得非常和谐精巧,所构画面清晰、鲜活,富立体感;尤其是,诗人在不动声色之中,以自己完全沉湎其间的佛家禅寂心境观照山林,将超尘脱俗、消极遁世、万念皆空的思想倾向那么自然流畅地融进景物描写,情与景汇,物与我合,真可谓浑然天成,不露半点斧凿痕迹,加之诗人是以动写静,以声显寂,以实在反衬虚无,因而效果又特别突出和强烈。

王维《过香积寺》鉴赏 第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