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的名言 (8篇精选)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1篇
创作背景
由于这首词没有编写时间,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2篇
这首词的内容,是一个女子的口吻,她在春天美丽的景物之中,想起自己的爱情,她的爱情是不顺利的,她没有办法向谁诉说。但是她是坚强乐观的,她说“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就是她不相信她的爱情和爱的那个人没有办法抓住,就像看似很自由散漫的柳絮事实上也是被东风管住的。
你语文老师属于不懂乱说。古时候正经的词是当歌来唱的,内容就是这样爱情的,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不也都是写爱情的。至于“大江东去浪淘尽”那些属于写词的人自己乱写抒发感情,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卖不动的。
不过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么变态,我跟你说的你自己清楚就好,应付你语文老师就用二楼songdiefan的答案就行了。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3篇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然皆苦无证据明示,故今日已不可详考。由于不知是何时写的。故写作背景并不确定。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4篇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 此词为苏轼于惠州时所作。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春词,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首句“花褪红残青杏小”,看似伤尽春花凋落,实则由衰亡中点出新生∶花虽将尽,果却待熟。生与衰的对立,于 词人高妙的构思下得以统一,使人在感染几分悲凉后又意识到生机。二、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洗炼而不落俗套。“燕子飞”,本是动态,词人于其后加一“时”字,即将这“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绿水人家”,本为静态,词人却以一“绕”字使之动态顿生,化静为动。“枝上”两句先跌后扬。“柳棉吹又少”以一“又”字,点出絮花飞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情溢然纸上,余韵无穷,极尽婉约凄艳。故清人王士祯评曰∶“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然而东坡高绝处,乃是不拘于婉约,于其后以“天涯何处无芳草”另拓出一片空远意境。顿时尽扫前辞萎靡之气,使词意不拘于伤春,而换以洒脱的襟抱。如此伤春情怀,又岂是“花间”等艳词所及。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5篇
作于密州,写于他生病之际,遇到“佳人相撩”的情境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6篇
蝶恋花·赤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东坡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7篇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敝。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尊重他人的名言 第8篇
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
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词作鉴赏
这首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堕”,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籁籁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地,好一份安闲自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白居易戏答刘禹锡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人转舵”:“送者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故典,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