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老师祝福语简短 (8篇精选)

清心 2024-04-22 16:07:07 经验知识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1篇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描述,理解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3、愿意把自己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重难点:探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活动材料:土电话、水槽、铃、线、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小组活动材料:纸杯、尼龙绳、棉线、木条、铝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激趣 出示“土电话” 师:这是个土电话,你们说这个土电话能通话吗? 师: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师:你为什么做出这样有趣的表情和动作。 生:我听见他说“做鬼脸”的指令。 师:描述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生:略(学生对听的过程进行描述)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当我们把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面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现象? (若学生回忆有困难,借助教材图片) 生:水面的波动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 师:刚才同学描述了纸杯里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其实就像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形成水波一样,纸杯里的声音也是一波一波的从纸筒到棉线到纸筒再到这个同学的耳朵。我们把这称为声波。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师:敲击音叉,你听见声音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说话你听见了吗?你知道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到你的耳朵里的吗? 生:空气 师:我们知道了原来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气体)传播的。(板书:气体) 师:声音既然可以通过气体来传播,那么大家想一想声音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吗? 师: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操作 听一听在水槽中用音叉去碰铃铛,能不能听到发出的声音。 说一说,有没有听到从水中发出的声音?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略) 师:刚才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板书:液体) 师:这节课老师准备了尼龙绳、棉线、木片、铝箔等四种固体材料。(展示材料时,把材料贴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种材料传播效果好?哪种材料传播效果较差?把预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见附录)。 师:有了这些材料,思考怎么设计:可以证明声音在固体中是怎样传播的? 生:讨论 生:汇报(在汇报中形成实验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老师多媒体展示) 生:实验活动 汇报分析整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并且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效果也不同。 四、拓展 师:(媒体出示图片)想一想,鱼儿为什么会跑开呢? 生:(回答) 五、分析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今天仅仅是研究了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传播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研究的材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声音能不能在其他的固体中传播呢?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呢?这个就需要大家有时间在家里去做这个实验了。 附录:记录单 铝箔(1) 木片(2) 尼龙绳(3) 棉线(4) 预测排序 实验排序 我的发现 六、教学反思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小学科学四上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觉得学了很多东西,是的,要上好一堂课是需要精心锤炼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争取更多的机会,趁着年轻,好好地学习,以便更早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在这里结合科学老师们给我的建议谈谈自己不足的地方。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教学用语,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太好。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应该把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 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2篇

《求一个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掌握求一个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际问题,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答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操作、观察讨论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
4.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是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小棒若干、三角形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
1.口算比赛
2.回顾旧知,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老师:奖励女生4朵花,奖给男生花的朵数是女生的2倍,奖给男生多少朵花?
学生:8朵
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男生的花是女生的2倍,就是4的2倍,也就是2个4.
2*4=8(朵)
老师:回答得很好,这是我们以前学些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二、操作学具、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操作学具,探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①老师: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你们想不想像宇航员杨利伟叔叔那样去遨游太空呢?
学生:想!
②老师:我们就一起用小棒摆飞机代表我们的心愿吧!老师先教你们摆一个飞机吧!
③老师: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多又好(规定时间)
2.观察思考
老师:老师摆了一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5根)
某某同学摆了两架飞机用了几根小棒?(10根)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摆1架飞机用5根,摆两架飞机要用2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那么某某同学用的小棒根数是老师的几倍呢?为什么?
学生:10里面有2个5
老师:摆3架飞机的同学用了多少根小棒?(15根)
那又是老师用的小棒的几倍呢?为什么?
反复强调15里面有3个5,15就是5的3倍.
3.列式计算
4.小组交流
每个同学算一算,自己摆飞机所用的小棒是老师所用小棒的几倍?怎么算?
5.完成课件上的练习.
(二)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提一些数学问题吗?
(3)要求提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4)要求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就是求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5)得数5的后面不写单位?为什么?
老师:今天我们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所以用除法计算.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3篇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slp9002

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萍聚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工作比较散漫、拖拉,时间观念不够强。
2、备课不够细致充分。
3、精力不够充沛,身心不够投入。
4、作业批改不够及时。
5、对后进生急于求成,对他们的教育较简粗暴。
6、常留学生。
7、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认识肤浅,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老套。
二、改进措施
1、端正工作态度,时间观念须强。
2、课前要细致备课,精心准备教学进程。
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科学处理教材。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仔细阅读有关参考书,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4、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4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会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2、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3、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句意,能够对比喻句和拟人句做一个分析评价。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能够判断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 2、理解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句意,能够对比喻句和拟人句做一个分析评价。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5篇

正 比 例 和 反 比 例
第2课时 (总第9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12册第94页“整理与反思”和95-96页的“练习与实践”5-10
【知识要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特征 关系式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 k(一定)
反比例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 、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教学建议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重点是它们的意义。教材让学生回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重温正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商保持一定,反比例关系的特征是两种相关联变量的积保持一定。再通过第7、8题的判断,进一步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第9题复习正比例的图像,其中汽车行驶的路程和耗油量是否成正比例,要利用图像找出几组相对应的数,组成比并求出比值,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
复习比例尺的知识仅编排一道题,利用平面图的比例尺和量出的图上距离,计算相应的实际距离。教学第10题要说说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和具体含义,从线段比例尺得出数值比例尺,回忆比例尺的意义和算法。要通过解题归纳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及注意点,还要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
三、知识链结
1.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科书六下 P62 例1、例2 、 P63 例3)
2.比例尺 (教科书六下 P48 例6 、 P49例7 )
四、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教师提问: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

例如:黄瓜的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因为,第一,数量和总价这两种量是相互关联的,其中一种量总价随着另一种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都是单价。单价一定,所以这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二)练一练
1.下表中两种量成比例吗?为什么?
加数 12 2.5 14 24
加数 18 27.5 16 6
总吨数 42 26 100 24.4
余下吨数 41 25 99 23.4
因数 3 5 3 20
因数 15 9 10 1.5
学生说一说每张表中, 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再作出相应的判断
2.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
第7题:让学生先独立做,再讲评。讲评时注意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第8题: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再具体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后再判断。
第9题:其中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再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三)复习比例尺
1.教师提问: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2.举例说说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3.完成教科书95页“练习与实践”第10题。
(四)评价小结:
学了本课你对所学知识有什么新认识?还有什么问题?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6篇

[葡萄]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话题: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童话故事   你有什么   葡萄   学生   生字   会儿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北洋镇潮济小学辛玲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学会正确书写其中四个,重点指导反犬旁的书写。
2、在教师的指导下,入情入境地读好1—3自然段,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
3、初步培养孩子听、读、讲童话故事的兴趣。
一、分散识字,导入新课
1、学习新词“葡萄”,重点指导字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啊?(香蕉、葡萄…)
师:(出示图)老师喜欢的水果就是它,你们看,上面的草字头多像一个葡萄架啊,下面的部分就像一串沉甸甸的葡萄。
2、区别“一串”和“一串串”,书写生字“串”。
出示一串葡萄图:这就是(一串葡萄)
出示一串串葡萄图:,现在葡萄很多很多,一串一串葡萄叫(一串串葡萄)
师:小眼睛仔细看看这个“串”字像什么啊?(糖葫芦、羊肉串…)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7篇

《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思想品德和安全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苹果教具、尺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入,教学新课。 1、生活中的数字。 (1)、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它的数量是多少?你能试着数一数么? (3)、你出门的时候有没有过马路的经验?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3、数的组成(新知) (1)认识11。 ①你能数出10根小棒么?(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1个十是10)。 ②接下来是哪个数?再放几根小棒?(板书:11) (如果摆放一堆),谁能把它摆放得整齐些,让我们看起来更方便。(一根一根的摆,满十根后,捆成一捆,旁边再放一根) ③这是1个十,这是1个一,那你知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么? (2)认识12、13、14。 ①接下来是哪个数?小棒怎么摆?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2呢? ②13、14。摆一摆,说一说组成。(实物投影) (3)、认识15。(板书) 请用小棒摆出15。汇报。 ()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5 (4)认识16、17、18。 学生独立摆小棒,汇报研究成果。 (5)、认识20。 ①19怎么摆,19的组成。 20怎么摆。(另外一堆满十根,也捆成一捆)这样有几捆?(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所以,剩下还有么?(没有了)。 ②(2)个十合起来是20,还有()个()也是20呢? (6)、小结:十几就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 三、巩固练习,继续教学。 1、数的组成。(巩固), (1)同桌合作,从对方手中抽出一个数,并说出它的组成。 (2)猜一猜。 ①()个十和( )个一合起来是15。 ②( )个一是20。 ③2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 2、数的顺序。 (1)我们教室里哪里也有这些数呢? ①拿出直尺,找出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字,并读一读。 ②观察直尺。哪个数最大? 哪个数最小? 9后面一个数是几?10后面一个数是哪几?15后面一个数是几?19前面一个数是几?14前面一个数是几?…… 11比13大还是小,17比15大还是小? 12和14中间的数是几?,15和19之间的数是几?…… 数出12后面两个数? 14开始,数5个数。 你能说出哪些数比15小么?(小结:你发现了什么?15前面的数比15都要小)。 (3)你能从零数到二十?那你能从二十数到零么? 从七数到十三,从十八数到十二 3、生活中的数字。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数,你能从下面的图中找出这些数。 三、游戏巩固。 1、选择10——20,一共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代表一个数字。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字? (3)15前面的数字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字请站出来。 2、小结:这这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教学反思: 认识11——20的数重点要认识11、15、19、20这几个数,通过小棒让学生明白11——20数的组成和数的顺序,再通过各种形式明白数的顺序。这节课后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一、在教学中,教学用语:“摆”出11根小棒并不是非常好,用“数”出11根小帮更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体会数字是怎样按顺序出现的。可见数学的语言是多么精妙,作为教师应该逐字逐句推敲自己语言的精准性。 二、数的顺序的教学中形式应多变。我已经通过教师范数、学生数、师生对数、生生对数、学生上台体会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数的过程中,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数的方法最合适,这是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正,这样才能让教学有收有放,更加流畅、生动和有趣,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课堂,这是我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老师祝福语简短 第8篇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乾潭一小 周群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小学科学:《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 五年级上册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