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科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经验知识

经验知识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怎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清心 2024-04-18 17:04:30 经验知识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1篇

一、了解朗读目的,让学生肯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逐渐提高,对朗读目的的认同有利于他们重视朗读,愿意朗读。同时在课堂课外,教师要对放声朗读,积极练读的学生给予表扬,而对滥竽充数或者根本不读的学生加以教育,并在课后监督其到教师或指定的学生处过关。另外,还要争取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家里加强练习,确保课堂上人人都肯读。
二、明确朗读要求,保障朗读时间,让学生会读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教师让每个学生明确朗读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有感情,则是能表达作者的喜怒爱乐。其次,要保障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全班每一个同学都读完再停下,不可匆忙示意学生停下,转入下一个程序。特别在初读阶段,可以请大家把难读的语段提出来,大家讨论练读,直到达标。最后,精讲多读,把时间给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品味、思考。要明确朗读不是一个走过场的教学环节,而是学生必须会的一项语文技能。因此,每读完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同桌过关,教师抽查,确保学过的课文人人会读,个个达标。
三、给予朗读指导,让学生善读
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和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积累词汇和句子,有助于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2篇

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3、品读与评读结合。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4、注重教师的评价。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图片,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既练习了朗读,又了解了文章成段落的层次,结构。师生对读,可由教师读文中的解释语,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段,由教师读总起句,总括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总而言之,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课堂上要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3篇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反复品读文章的语言美,增强语感;在朗读过程中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去。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初读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大概意思;再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细读课文,重点品读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基本上能做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细细品读文章的语言,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这时候就需要语文老师的朗读指导。《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呢?
首先是教师范读。教师在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范读,时而婉转动听,带学生进入美丽的风景区;时而慷慨激昂,引领学生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时而抑扬顿挫,与学生一起享受诗词之美……学生在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4篇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是手段,既为了深入地理解课文。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基础是理解课文。从目标的表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没有深化理解可言。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摒弃那种繁琐分析并不是不要理解。理解始终是阅读教学之本,只是不能走繁琐分析的老路。近来,我渐渐尝试到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门径。
上述几个教学片断,没有枯燥的分析,但学生在想象、探究、说、看中理解了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建立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之上,可谓水到渠成;这个时候有感情地朗读,可谓情到而辞发,可谓一箭多雕,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定要展开指导的过程。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般要经历如下几个过程: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要注意讲究指导的方法。
有人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是的,我常常看到这样的局面,老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展开了指导的过程,但学生还是读不好,老师尴尬,学生尴尬。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一定要活,要真正根据学情灵活施导,下面谈几点基本指导方法:
1、重实践。对小学生的朗读指导不要老在一些朗读概念上兜圈子,哪要重读啊,轻读啊,哪要慢读啊等等,要通过读来反映这些概念,这个词要重读,你读给我听听,千万不要把朗读指导变成纯技法训练,纯技法训练对于指导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害无益。
2、重示范。教师要真正加入到有感情地朗读的行列中,对于学生确实读不好的地方,老师要示范。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5篇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343560065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一、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视拼音教学。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朗读课文。要做到持之以恒,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培养学生自学汉语拼音。其次,要利用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儿化”韵和轻声词。另外,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保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二、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现在,有些学生点读或唱读的现象严重,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第二,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三、要指导学生读出语调。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在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读出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是朗读训练的核心所在,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6篇

英盛观察为您解答: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过程。语文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其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寻找指导朗读的方法。走出了机械的模仿,走出了技巧堆砌的训练,学生的朗读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悟和真情。现就如何有效指导朗读和评价说说我的看法。

一、朗读方法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读出感情来

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引导应该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来说,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者借助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读写结合训练等都是促进课文内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朗读指导

比如执教《去年的树》时,在读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时,一个女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语气那样的着急,那样的迫切。当时马上反问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这么快?”或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大树和鸟儿是一对好朋友,大树不见了,小鸟很着急,而且小鸟还答应过大树给它唱歌呢!”这样,朗读指导就得到了很好的归位。而后面的两处鸟儿焦急的问话,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内心世界释放在学生面前。同时,老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3.要重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通过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个别朗读指导。齐读、分角色读只能够起到营造气氛、促进课文理解的作用,因为有部分学生在齐读中是滥竽充数的。在个别朗读中,容易发现问题,才会使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4.重视朗读的层次性

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和老师的引导应该有层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情感上有一个升华,如听一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导入之后,让学生大声读三遍课文,前两遍把字音读准,第三遍对照注释读,然后多媒体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再读。在学生理解文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这样学生的朗读会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强,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谈了朗读方法的指导,而朗读评价则更应该受到重视。

二、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老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老师的评价语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丰富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价语,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怎样评价才有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翻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你会发现,在九年一贯的课程目标中,没有哪一个目标能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那样被反复强调。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流利是在正确读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流利地读主要是不断读,不读破句。读正确、流利,要做到严字当头,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而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就并非易事。所谓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朗读中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简言之,读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有感情的朗读!
那么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要针对这三方面,做到有针对性。如,“你今天读的真好,没加字,也没漏字。”又如在讲授《惊弓之鸟》一课时,有个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自信的更羸”,等等。总而言之,教师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来评价,时间长了,生生评价自然就能落到实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抓好朗读训练,用智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坚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和思考,语文教学一定会变得更加生气勃勃。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7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从而使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教学中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求学生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其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再次是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在一阵海鸥哨叫和波浪声过后,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这样,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品读,促进发展。在多种读的形式中,品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可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志。只有这样,学生在有了主体意志的情况下,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空间。
3、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或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因为这样空洞的理论让他们的认识很模糊,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4、表演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表演舞台,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中朗读,从而使朗读训练简洁高效。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因此,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课文 第8篇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指导朗
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屡见不鲜,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学生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这是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确定初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回答出:高兴、愉快、激动、兴奋……
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二、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指导环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比如,《草原》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体会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慢慢腾腾的一个调子,使句子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问:“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让学生在桌上模拟骏马奔驰的节奏,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
三、随时产生朗读指导语的生成,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做到除了自己和书本,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听老师读一遍。”……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作者系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