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1篇
1.《东坡志林》 苏轼
2. 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D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略”。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2篇
(1)空明月色 仕途郁郁不得志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了无尘俗、安闲自适
(3)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4)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 苏轼与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赏月
(5)(月光)悄悄透进窗户 拟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3篇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第二部分: 1.本文选自《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②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第二部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⑵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二部分答案) 1.略 2.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15.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D 17.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4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朝(朝代)文学家。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成员。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 。 (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宛如充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3、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果需要到句号,就再加上后便的两句)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5篇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 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谪的无奈,人生的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6篇
1、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
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意思符合即可)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意思符合即可)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意思符合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7篇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窗户里,于是我高兴地站起来,走出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下的月光像一泓湖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注释: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慢走,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hèng):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表推测。(语文版课文课下注释为表推测,但无详细解释,或有人将其解释为大概)(原因推测或结果推测,原来是,原因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
闲:清闲。
闲人:清闲的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阅读答案 第8篇
1、虚景:清澈的水 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 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 悠闲
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