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尊儒术,董仲舒是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主流哲学,并延续至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学术思想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后在汉武帝时推行。这一事件成功的将孔子儒学推为了中国社会正统思想,神化了古代的专制王权。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在汉武帝即位之初,各家学说仍然竞相争艳,儒家学说并未占据绝对优势。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意图通过国家力量推广儒家思想,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可以使国家的思想大一统从而进一步巩固政治大一统。同时儒家思想正是适用于国家安定的状况,与当时的历史相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从教育学角度看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体现了教育的什么特性?
从教育学角度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了教育的促进人类个体社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的特性。从教育系统的职能方面来说,其根本职能在于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以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历史性因为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特点。比如,封建时期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封建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文化策略,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其时代特点,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规范性,客观性,强制性特点。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西汉时期的文教政策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教育特点,是教育历史性的表现。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确立于
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确立于隋唐时期。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主要措施包括: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政策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采纳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正式确立建元七年,汉武帝改年号为元光,策问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代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教育的儒学化;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与我们分享您的经验。
- 上一篇:猫薄荷是什么植物「猫薄荷对猫有什么作用」
- 下一篇:猪肺的营养价值